疾日的意思、疾日的詳細解釋
疾日的解釋
惡日,不吉之日。《左傳·昭公九年》:“辰在子卯,謂之疾日。” 杜預 注:“疾,惡也。 紂 以甲子喪, 桀 以乙卯亡,故國君以為忌日。” 孔穎達 疏:“言王者惡此日,不以舉吉事也。”《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甲子晦, 魏王 珪 進軍攻之。太史令 鼂崇 曰:‘不吉。昔 紂 以甲子亡,謂之疾日,兵家忌之。’”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七:“﹝古人﹞凡遇甲子即是疾日,一年有六甲子,是有六疾日也。”
詞語分解
- 疾的解釋 疾 í 病,身體不舒適:疾病。目疾。殘疾。諱疾忌醫。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額。 恨:疾惡如仇。 古同“嫉”,妒忌。 弊病,缺點:“寡人有疾”。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進。疾馳。疾足先得。
- 日的解釋 日 ì 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稱“太陽”):日月星辰。日晷(?)(古代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白天,與“夜”相對:日班。
專業解析
"疾日"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古雅或特定語境下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和用法來分析。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其詳細意思:
-
基本釋義:快速流逝的時光或太陽
- "疾"有快速、急速、猛烈之意。"日"指太陽或時間(日子)。
- 因此,"疾日"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可理解為"飛逝的時光"或"運行迅疾的太陽",常帶有對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感慨。例如在古詩文中,常以"日疾"或類似表達感歎歲月匆匆。
-
古籍中的特定含義:指朔日(每月初一)
- 在《周易》及相關古代占卜、曆法體系中,"疾日"有特定指代。根據《周易·震卦》的卦辭和象辭(如"震來厲"、"震來虩虩"等描述的緊張狀态),以及後世易學家的注解(如王弼、孔穎達等),"疾日"常被解釋為"朔日",即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 古人認為朔日(新月始生之日)是陰陽交接、天地震動之時,易有變故或不吉,故稱"疾日",取其"急變、警戒"之意。這與《震卦》象征雷震、警示、恐懼的内涵相呼應。此義項可見于曆代對《周易》的注疏中。
-
中醫或民俗中的引申:特定日期與疾病關聯
- 在部分中醫古籍或民俗傳統中,也可能将某些特定的、被認為易引發疾病或需特别注意健康的日子稱為"疾日"。但這并非普遍通用的術語,其具體所指需依據具體文獻或地域習俗而定,不如前兩個義項明确和常見。
"疾日"的核心含義有兩層:
- 字面/文學義: 指時光飛逝或太陽運行迅疾,常用于表達惜時或人生無常之感。
- 古籍/易學專義: 特指農曆朔日(每月初一),源于《周易·震卦》,象征天地震動、需謹慎戒備之日。
引用參考:
- 關于"疾日"指朔日的解釋,主要源于對《周易·震卦》的曆代注疏,如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的《周易正義》。可參考權威出版社(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易》注疏本或相關研究著作。
- 其字面"時光飛逝"的含義,則廣泛見于包含時間意象的古典詩文中,如感歎光陰的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
“疾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不吉利的日子,尤其與曆史事件關聯的忌日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疾日”即“惡日”,指不適宜舉辦吉事或需避諱的日子。其中“疾”取“惡”之意,引申為忌諱;“日”指特定日期。
2.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九年》:“辰在子卯,謂之疾日。”
- 曆史背景:商纣王于甲子日滅亡,夏桀于乙卯日滅亡,因此古人将子日、卯日視為“疾日”。
- 延伸禁忌:後世将甲子、乙卯等日期均歸為“疾日”,認為這些日子可能招緻災禍。
3.應用範圍
- 君主避諱:古代國君在“疾日”不舉行慶典、祭祀等吉事。
- 軍事忌諱:如《資治通鑒》記載,甲子日被視為兵家忌日,因與纣王滅亡關聯。
- 民間影響:清代學者俞樾提到,一年中有六個甲子日,均被歸為“疾日”。
4.相關文獻
除《左傳》外,《資治通鑒》《春在堂隨筆》等古籍均提及此概念,說明其影響延續至後世。
“疾日”反映了古代對日期吉兇的信仰,融合曆史事件與禁忌文化,是研究傳統曆法習俗的重要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阿阇薄媚報冤北路魚參數朝珠垂頭铩羽初基貙貍竄易摧堅大忽雷單栖大自流盆地丁差斷命敷翫複印嗥嘶黃花酒畫肉笏囊绛雪絞刀進退中繩九曲珠口講手畫窺釁六局龍劍貿籴沒了落美味佳肴綿力薄材拿不出手排陳骈繁平地樓台脯子淺戆輕陰勸業三八制市買受刑思鲈蒓私造速鬭搨地錢陶樂逃亡通衢大道土葬衛蘧五大洋鰕醬析别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