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張季鷹 ( 張翰 )辟 齊王 東掾,在 洛 ,見秋風起,因思 吳中 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後因以“思鱸蒓”喻思鄉歸隱。 宋 陸遊 《自小雲頂上雲頂寺》詩:“故鄉歸去來,歲晚思鱸蒓。”亦作“ 思鱸膾 ”、“ 思蒓鱸 ”。 唐 鄭谷 《舟行》詩:“ 季鷹 可是思鱸膾,引退知時自古難。” 清 李漁 《比目魚·肥遁》:“昔人思蒓鱸而歸隱,鱸魚乃隱逸之兆,這等看來,我和你一世安閒了。”
“思鲈蒓”應寫作“思鲈莼”(“蒓”為“莼”的異體字),是源自魏晉時期的曆史典故,主要表達思鄉歸隱之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源自《世說新語·識鑒》及《晉書·張翰傳》。晉代文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為官時,見秋風起,思念故鄉吳中的菰菜羹、莼菜湯和鲈魚脍,感歎道:“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隨即辭官歸鄉。這一典故被稱為“莼鲈之思”。
多用于詩詞中表達隱逸情懷,如:
現多作成語“莼鲈之思”,成為思鄉或向往田園生活的代稱。
注:古籍中亦有寫作“思莼”“思鲈”等簡略形式,均指向同一典故。
思鲈蒓,是一個複合詞,由四個漢字組成。它表示對鲈魚的思念和懷念之情。
思(心喜鄉-9畫) 鲈(魚魚文-15畫) 蒓(虍草黃亠麻-16畫)
《思鲈蒓》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其中,“思”表示思念、懷念,“鲈”表示鲈魚,“蒓”表示情感。四個漢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美妙的詞彙,使人們能夠通過書寫和閱讀,表達對鲈魚的情感和懷念。
思鱸蒓(或稱思魲蒓)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和現代略有不同。對于“思鲈蒓”這個詞,古人可能會用不同的字體風格和筆畫,但整體含義一緻。
她在遠方的海邊,吹着海風,思鲈蒓了。
思念、懷念、鲈魚、情感
懷念、思念、回憶、念舊
淡忘、遺忘、忘卻、漠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