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衛蘧的意思、衛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衛蘧的解釋

指 春秋 衛國 大夫 蘧伯玉 。 宋 蘇轼 《李杞寺丞見和前篇複用元韻答之》:“吾年凜凜今幾餘,知非不去慙 衛蘧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衛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衛蘧指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蘧伯玉()。該詞常用于比喻有才能的人因環境限制而未能充分發揮才能,或處于不得志的狀态()。


二、詳細釋義

  1. 曆史人物背景
    蘧伯玉是春秋時期衛國的賢臣,以品德高尚著稱,孔子曾稱贊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靈公》)。因此,“衛蘧”一詞常被用來代指賢能之士()。

  2. 引申含義
    該詞隱含對人才被埋沒的惋惜,例如蘇轼在詩中寫道:“知非不去慙衛蘧”,借蘧伯玉的典故表達對自身境遇的感慨()。


三、使用場景


四、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蘇轼《李杞寺丞見和前篇複用元韻答之》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衛蘧

衛蘧是一個漢字,原意指一種草本植物,也可用于借指世界各國保衛自身權益的行動。現在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詞的更多信息。

意思

衛蘧最早的意思是一種草本植物,屬于禾本科蘧草屬的植物。它長得很高,葉子細長,莖直立。在古代,人們認為蘧草能夠保護土地不受災害侵害,因此也借指保護國家安全的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衛蘧的拆分部首是「卩」和「艹」,部首「卩」表明和文書相關,「艹」則表示與植物有關。根據《康熙字典》,衛蘧的總筆畫數為19。

來源

衛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最初的寫法是「衛蕖」,後來經過演變,變成了現在的「衛蘧」。這個詞在古代文獻和古代詩詞中都有所提及。

繁體

在繁體字中,衛蘧的寫法為「衛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衛蘧的寫法為「衛蕖」。從字面上來看,「衛」表示保護,「蕖」則用來指代這種草本植物。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衛蘧的例句:

  1. 他們種下了衛蘧,保護土地免受洪水侵襲。
  2. 在國際舞台上,各國需要協作,共同實施衛蘧行動。

組詞

衛蘧可以作為組詞的一部分,例如:
- 衛蘧草(指這種草本植物)
- 衛蘧行動(指保護國家安全的行動)
- 衛蘧戰略(指保衛國家利益的戰略)

近義詞

與衛蘧意義相近的詞彙有:
- 保護(bǎo hù)
- 防守(fáng shǒu)
- 保衛(bǎo wèi)

反義詞

與衛蘧意義相反的詞彙有:
- 攻擊(gōng jī)
- 侵略(qīn lüè)
- 破壞(pò huài)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