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珠孔曲折難通的寶珠。 宋 蘇轼 《祥符寺九曲觀燈》詩“寶珠穿蟻鬧連朝” 王十朋 集注引 宋 趙次公 曰:“小説載有以九曲寶珠欲穿而不得,問之 孔子 。 孔子 教以塗脂於線,使蟻通焉。”《老殘遊記》二十回:“這山裡的路,天生成九曲珠似的,一步一曲。”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學》:“貸金尊于市,不知己之有蒼璧、小璣,況自有九曲珠足以照夜。”
“九曲珠”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一種珠孔内部有九道彎曲的寶珠,因其孔道極其曲折,穿線難度極大。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蘇轼《祥符寺九曲觀燈》詩中提到的“寶珠穿蟻”典故。
據傳孔子曾得到一顆九曲珠,需穿線卻無法完成。後受采桑女啟發,将蜂蜜塗于珠孔一端,用線系住螞蟻,利用螞蟻被蜜吸引的特性,成功穿線。此故事被用來比喻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也暗含“智慧源于生活”的哲理。
太極拳術語
楊澄甫提出“行氣如九曲珠”,将人體比作九曲珠,強調内氣需貫通全身九大關節(腕、肘、肩、脊、腰、胯、膝、踝等),達到“無微不到”的境界。
文學意象
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中以九曲珠喻指珍貴而難以參透的學問,《老殘遊記》則用其形容山路蜿蜒曲折。
“九曲珠”既指實物寶珠,又承載文化隱喻:既象征智慧與巧思,也體現傳統武術和文學中對“貫通”“曲折”的哲學思考。其核心内涵可概括為:複雜中求通達,曲折中見功夫。
《九曲珠》是一個成語,形容文章或言辭曲折而有趣。
九:丿土 曲:勹曰口 珠:⺆王
《九曲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據說,古代有一位富商因為他的口才很好,經常能在買賣中以巧妙的言辭獲得更好的交易。有一次,這位富商要去遠方做生意,心疼自己的兒子不識字,就特意贈送了一顆九曲珠給他,希望他能通過讀書修煉口才,将來能像他一樣賺到財富。後來,人們就以“九曲珠”來形容文章或言辭巧妙。
《九曲珠》的繁體字為「九曲珠」,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九曲珠」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的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古今書法風格的變化而有所差異。
他的演講像是一顆九曲珠,引人入勝、曲折有緻。
曲水流觞、琴瑟曲調、曲徑通幽、珠聯璧合
巧妙、曲折、巧言令色
直言不諱、一針見血、直截了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