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淡雅嬌媚的樣子。 唐 章孝标 《贻美人》詩:“諸侯帳下慣新妝,皆怯 劉 家薄媚娘。” 前蜀 王衍 《甘州曲》:“畫羅裙,能解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可惜淪落在風塵。” 宋 黃庭堅 《清平樂》詞:“舞回臉玉胸酥,纏頭一斛明珠。日日 梁州 薄媚,年年金菊茱萸。”
(2).詈詞。意為放肆、搗蛋等。 唐 杜甫 《少年行》:“馬上誰家薄媚郎,臨階下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唐 張鷟 《遊仙窟》:“可憎病鵲,夜半驚人;薄媚狂雞,三更唱曉。”《敦煌變文集·燕子賦》:“鳳凰當處分:‘二鳥近前頭!不言我早悉,事狀見嘍嘍。薄媚黃頭鳥,便漫説緣由;急手還他窟,不得更勾留。’”
(3). 唐 教坊曲調名, 宋 因襲之。 唐 劉禹錫 《曹剛》詩有“一聽 曹剛 彈《薄媚》”之句。 宋 董穎 有《薄媚·西子詞》,曲詞今猶存。
薄媚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其釋義可從古籍記載與現代引申角度分析:
輕盈柔媚之态
西漢揚雄《方言》卷十二記載:“媌、嫫,薄媚 也”,指女子姿态嬌柔而不輕佻。此處“薄”含“輕微、含蓄”之意,“媚”為美好動人,合指含蓄的妩媚風韻 。
例:唐代陸龜蒙《和館娃宮懷古》 “璇題薄媚 昭陽殿”,以之形容宮殿雕飾的精緻柔美。
唐代教坊曲調名
據唐代崔令欽《教坊記》所載,“薄媚 ”為盛唐時期宮廷教坊流行的大曲之一,屬軟舞曲類,節奏舒緩婉轉,後演變為詞牌名 。南宋董穎《薄媚 ·西子詞》即依此調創作。
現代語境中,“薄媚”引申為一種含蓄而不張揚的媚态,區别于濃豔俗媚,強調自然清雅的風韻(參考《漢語大詞典》“薄媚”條釋義)。
權威來源依據:
“薄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ó mèi(或báo mèi),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如下:
指姿态或氣質清雅而妩媚,常用于形容人或物的柔美風韻。
作為古代口語中的貶義用法,表示“放肆”“搗蛋”或“不識好歹”。
為唐宋時期流行的音樂曲牌,屬燕樂大曲,後發展為詞牌名。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 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安禅八表陂辭般若差生乘丘池鱗廚簏磁北蛋卷電旂第序東嶽二杆放斥膚泛關掌教宗蠲息鐻耳坎炁曠日老倒勞務廉便曆國臨川派流水席露陌馬八二曼靡毛段眇思迷留排難仆妾強笑乾居切面秦越人三陳颡汗三妻四妾上帳兒實是壽具首下尻高書法順賴送歲夙雠瑣瘦湯餅會談玄調羹鼎圖騰違裕無價寶無聲戲綫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