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心胸狹窄而舉事魯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黃蓋 ﹞先書報 曹公 ,欺以欲降”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蓋 書曰:東方将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 周瑜 、 魯肅 ,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三國演義》第四七回:“ 周瑜 小子,偏懷淺戇,自負其能,輒欲以卵敵石。”
“淺戆”是成語“偏懷淺戆”中的一部分,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在成語中,“淺戆”指淺陋愚拙,即因見識短淺而顯得笨拙、缺乏變通。常與“偏懷”(胸懷偏狹)連用,形容人思想狹隘且行事魯莽。
出處與用法
該詞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原文為“周瑜……”,用于批評性格缺陷。例句:“此人偏懷淺戆,難當大任。”
“淺戆”強調因認知淺薄導緻的愚拙,多含貶義。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典文學或特定語境中。
《淺戆》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形容臉色蒼白、微白無血色的樣子。淺戆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臉色蒼白或者面色沒有血色。
淺戆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10。
《淺戆》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莊子·徐無鬼》一文:“徐無鬼稱上魏,豔為铄灰,淺戆一色。”意思是說徐無鬼在對上魏孝王的稱謂時,面色蒼白,沒有血色。
《淺戆》的繁體字為「淺戆」。
《淺戆》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并沒有明确的規定,因為它屬于比較古老的漢字。不過根據研究,在古代有些文字形式中,「淺」字的上面使用了水的象形,而「戆」字則是從從「戈」,「米」和「目」的意思演變而來。
1. 他感到很惡心,臉色淺戆,連說話的聲音都帶着顫抖。
2. 在炎熱的夏天,長時間暴曬在太陽下會讓人臉色變得淺戆。
淺色、淺薄、戆直、戆頭、戆眼
蒼白、蠟黃、無血色
紅潤、健康、光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