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綿力薄材的意思、綿力薄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綿力薄材的解釋

亦作“緜力薄材”。1.才力薄弱。《漢書·嚴助傳》:“ 越 人緜力薄材,不能陸戰。” 顔師古 注:“緜,弱也,言其柔弱如緜。”《新唐書·突厥傳序》:“ 吐蕃 緜力薄材,食鮮藝拙,不及中國遠甚。”

(2).多用作力薄之謙詞。 明 李東陽 《奏為自陳休緻事》:“臣緜力薄才,孱軀病質。”亦省作“ 綿薄 ”。 宋 嶽飛 《辭太尉第四劄子》:“正恐綿薄,不堪祿賜之厚。”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瑞雲》:“一絲之贄,已竭綿薄。”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八:“我不過是盡點綿薄之力罷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綿力薄材是漢語中表示自謙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個人能力與才學有限。該詞由兩組近義結構組成:"綿力"比喻力量如同絲綿般柔弱,"薄材"則形容才學淺薄,兩者疊加形成遞進式謙辭表達。從構詞法分析,"綿""薄"均為形容詞作定語,分别修飾中心詞"力""材",體現了漢語成語中"偏正結構"的典型特征。

《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力量小,才能淺",常用于社交場合中表示自謙或推辭請求,如《漢書·嚴助傳》中記載:"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該用法在曆代文獻中形成固定語用範式,既符合儒家文化提倡的謙遜美德,又暗含降低對方心理預期的交際策略。

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此類謙辭多出現于古代奏章、信函等正式文書,現代多用于書面表達或正式場合。其語用功能已從實際示弱轉變為禮儀性表達,屬于漢語敬謙語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務印書館《成語源流大辭典》考證其演變過程,認為該成語定型于漢代,由"綿力"(見于《後漢書·龐參傳》)與"薄材"(見于《史記·貨殖列傳》)兩個先秦詞組複合而成。

網絡擴展解釋

“綿力薄材”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ián lì bó cái,其核心含義是形容力量微弱、才能不足,常用作自謙之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漢書·嚴助傳》:“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原指古代越人因體弱不擅陸戰。後世演變為自謙能力不足的固定用語。


3.用法特點


4.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表達個人在承擔任務時的謙遜态度。例如:“我雖綿力薄材,但會盡力協助完成項目。”


5.相關擴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及相關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稗官詞抱肚包換卑末弊絶風清不拘小節不忮不求常隸懲禦撦挦池魚林木川流傳重抵讕伐生歌譜鬼傘過極鴻鑪貨值家傳人誦檻羊交岔截流積壑斤斤計較盡快救濟金繼襲即阼儁雄開初老着臉绫羅綢緞硫化物硫酸亞鐵罵言明戒褭骖琵琶行遣適氣沮親羁窮瘁肉山酒海桑扈三年艾掃石傷憐沈婉蛇蟠屍素肆任拖腸外傅畖留旺地蝸殼武敏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