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綿力薄材的意思、綿力薄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綿力薄材的解釋

亦作“緜力薄材”。1.才力薄弱。《漢書·嚴助傳》:“ 越 人緜力薄材,不能陸戰。” 顔師古 注:“緜,弱也,言其柔弱如緜。”《新唐書·突厥傳序》:“ 吐蕃 緜力薄材,食鮮藝拙,不及中國遠甚。”

(2).多用作力薄之謙詞。 明 李東陽 《奏為自陳休緻事》:“臣緜力薄才,孱軀病質。”亦省作“ 綿薄 ”。 宋 嶽飛 《辭太尉第四劄子》:“正恐綿薄,不堪祿賜之厚。”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瑞雲》:“一絲之贄,已竭綿薄。”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八:“我不過是盡點綿薄之力罷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綿力薄材”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ián lì bó cái,其核心含義是形容力量微弱、才能不足,常用作自謙之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漢書·嚴助傳》:“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原指古代越人因體弱不擅陸戰。後世演變為自謙能力不足的固定用語。


3.用法特點


4.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表達個人在承擔任務時的謙遜态度。例如:“我雖綿力薄材,但會盡力協助完成項目。”


5.相關擴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及相關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綿力薄材的意思

綿力薄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力量薄弱,實力不足。形容人或事物力量微弱,難以承擔重任或對抗強大的對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綿(纟+帛):代表纖細柔軟。

力(力):表示力量。

薄(艹+菜):描述脆弱。

材(木+才):表示物質。

來源和繁體

《綿力薄材》最早出現在清代紀曉岚的《續文選稿》中,成為流傳至今的成語。

《綿力薄材》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綿力薄材」。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綿(糸+宀)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力(力)的寫法也稍有區别,薄(艹+菐)的草字頭更加複雜,材(木+斉)的斉字頭也略有不同。

例句

他雖有才華,但因為綿力薄材,無法勝任這個重要職位。

這個小國家在面對強大敵人的時候,展現出了綿力薄材的一面。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綿綿無盡、力量強大、薄弱無力

近義詞:力不從心、力弱無為

反義詞:力大無比、剛強有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