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笏囊的意思、笏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笏囊的解釋

放笏的袋子。 唐 馮贽 《雲仙雜記·笏囊笏架》:“ 會昌 以來,宰相朝則有笏架,入禁中,逐門傳送至殿前,朝罷則置于架上。百寮則各有笏囊,親吏持之。”《舊唐書·張九齡傳》:“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九齡 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設朝》:“過 江 同是從龍彥,也步金階抱笏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笏囊是古代官員用于存放笏闆的專用器具,又稱"笏袋"或"笏囊袋"。笏闆為象牙、竹木或玉石制成的狹長闆狀物,朝會時用以記事備忘,其收納工具則需符合禮制規範。根據《禮記·玉藻》記載"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配套的笏囊多采用錦緞織造,以青絹為裡,外繡雲鶴紋樣,尺寸與笏闆相適,體現"器以藏禮"的典章制度。

唐代典制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用金玉笏配紫绶囊,五品以上用象牙笏配青囊,宋代《文昌雜錄》載"文武官皆執笏,笏囊用紫绫羅襆",可見其材質、顔色均與官階嚴格對應。明代禮制改革後,笏囊逐漸被革除,但作為禮器在朝鮮王朝仍延續使用至19世紀,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現存有青緞雲紋笏囊實物。

網絡擴展解釋

笏囊是古代官員用于盛放笏闆的專用袋子,其名稱和功能與笏闆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用途

笏囊專指存放笏闆的便攜式容器。笏闆是古代大臣朝會時手持的狹長闆狀物,用于記錄帝王旨意或書寫奏議内容。笏囊的出現解決了官員攜帶笏闆不便的問題,尤其適用于體弱或需頻繁使用笏闆者。

二、曆史起源

笏囊的正式使用可追溯至唐代開元年間。據《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宰相張九齡因年老體弱(“體羸”),無法親自持笏闆,遂命隨從背負笏囊攜帶笏闆。這一做法最初為實用需求,後逐漸成為官員效仿的潮流,至唐武宗會昌年間已蔚然成風。

三、材質與形制

笏囊材質未見明确記載,但結合唐代織物工藝推測,可能以絲綢或皮革制成。其形制應與笏闆尺寸匹配,便于收納長條形笏闆(唐代笏闆多長一尺六寸至二尺六寸,約合今37-60厘米)。

四、功能演變

  1. 實用功能:初期作為笏闆收納工具,便于官員行動。
  2. 身份象征:笏囊使用者多為高級官員,如宰相張九齡,後演變為官場地位的标志。
  3. 禮儀延伸:笏闆本為朝儀重要器物,笏囊的出現完善了笏闆使用禮儀體系。

五、文化影響

笏囊的流行反映了唐代官僚體系的發展,其“親吏持之”的攜帶方式(見《雲仙雜記》),甚至可視為古代官員“秘書”制度的雛形。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抱笏囊”的描寫,更說明其已成為文學中的官場意象。


注:笏囊相關記載主要見于《舊唐書》《雲仙雜記》等典籍,現代研究可參考考古發現的唐代織物及壁畫中的佩囊形象。

别人正在浏覽...

暗九寶相枝笨瓜憋憋焦焦布宣麨蜜成佛齒革充電徂川盜憎主人定植飛蝱逢場作戲風摅分攜臯壤苟狥汗顔無地後機花蕊石降假夾壯驚鄂井臼親操警械久曠糾帥吉祥坐覺地坎鼓坑焚勵精圖治樓層沒天良難義惱損迫不及待乾首前桅凄惶琦魁清福琦善人們人神戎副三十六字母山精社會風氣時倫衰微死心潭湫條盆同文寺晚爨烏蠻無暇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