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笏囊的意思、笏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笏囊的解釋

放笏的袋子。 唐 馮贽 《雲仙雜記·笏囊笏架》:“ 會昌 以來,宰相朝則有笏架,入禁中,逐門傳送至殿前,朝罷則置于架上。百寮則各有笏囊,親吏持之。”《舊唐書·張九齡傳》:“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九齡 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設朝》:“過 江 同是從龍彥,也步金階抱笏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笏囊是古代官員用于盛放笏闆的專用袋子,其名稱和功能與笏闆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用途

笏囊專指存放笏闆的便攜式容器。笏闆是古代大臣朝會時手持的狹長闆狀物,用于記錄帝王旨意或書寫奏議内容。笏囊的出現解決了官員攜帶笏闆不便的問題,尤其適用于體弱或需頻繁使用笏闆者。

二、曆史起源

笏囊的正式使用可追溯至唐代開元年間。據《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宰相張九齡因年老體弱(“體羸”),無法親自持笏闆,遂命隨從背負笏囊攜帶笏闆。這一做法最初為實用需求,後逐漸成為官員效仿的潮流,至唐武宗會昌年間已蔚然成風。

三、材質與形制

笏囊材質未見明确記載,但結合唐代織物工藝推測,可能以絲綢或皮革制成。其形制應與笏闆尺寸匹配,便于收納長條形笏闆(唐代笏闆多長一尺六寸至二尺六寸,約合今37-60厘米)。

四、功能演變

  1. 實用功能:初期作為笏闆收納工具,便于官員行動。
  2. 身份象征:笏囊使用者多為高級官員,如宰相張九齡,後演變為官場地位的标志。
  3. 禮儀延伸:笏闆本為朝儀重要器物,笏囊的出現完善了笏闆使用禮儀體系。

五、文化影響

笏囊的流行反映了唐代官僚體系的發展,其“親吏持之”的攜帶方式(見《雲仙雜記》),甚至可視為古代官員“秘書”制度的雛形。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抱笏囊”的描寫,更說明其已成為文學中的官場意象。


注:笏囊相關記載主要見于《舊唐書》《雲仙雜記》等典籍,現代研究可參考考古發現的唐代織物及壁畫中的佩囊形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笏囊》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分别解釋每個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并提供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笏(hù):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豎鈎并且它有六個筆畫。它通常指的是古代官員使用的一種文具,形狀像扇形而且有柄,用于表示地方官的職位。 2. 囊(náng):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囗、⺆并且它有十個筆畫。它指的是一種裝東西的袋子或容器,常用于攜帶食物、藥品等物品。 《笏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官員在上朝時,會佩戴一種叫做“笏”的文具,用來表示自己的身份與官職。而這種“笏”通常是放在一個袋子或容器裡攜帶,這個容器就叫做“囊”。因此,“笏囊”就成為了指代古代官員攜帶笏的容器。 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仍然保持為“笏囊”,沒有什麼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笏囊”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較大的變化。 下面是一個關于“笏囊”的例句: 他挂在腰間的笏囊裡裝滿了公文和書信。 一些與“笏囊”相關的組詞有: 囊中之物(意思為易得的東西) 囊括(意思為完全包括所有的) 笏使(意思為拿着笏的官員) 與“笏囊”近義的詞語有: 笏:官袍 容器:器皿 袋子:口袋 與“笏囊”相反或有對立關系的詞語有: 空手:沒有任何物品 無器:沒有容器 無袋:沒有袋子 通過以上的介紹,希望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笏囊”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