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狀的意思、進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狀的解釋

(1).呈上陳述事實的文書。《新唐書·百官志三》:“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及諸司長官,謝於正衙,復進狀謝於側門。” 唐 王建 《和胡将軍寓直》:“進狀直穿金戟槊,探更先傍玉鉤欄。” 宋 贊甯 等《宋高僧傳·習禅五·藏廙》:“至 乾寧 中,僧 神贊 進狀,乞追謚號塔名。”

(2).特指呈上訴狀。《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那 潘公 、 潘婆 死認定了 姚 家藏了女兒,叫人去接了兒子來家,兩家都進狀,都準了。”《禅真逸史》第二一回:“再説 尤二仁 父子商議,次早府中進狀,但不識二少年名姓,難以行詞。”《後水浒傳》第十四回:“ 董敬泉 即吩咐心腹伴當備了一副厚禮,到 開封府 進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進狀是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下級向上級呈遞的文書,特指訴訟或公務文件。其釋義及用法如下:

  1. 呈遞文書;上呈訴狀或公文

    指下級官吏或百姓向官府、朝廷提交的書面材料,包括訴狀、陳情書、報告等。例如《資治通鑒·唐紀》載:“(李)林甫恐其(嚴挺之)複用,乃使挺之弟損進狀,求散官養疾。”此處指通過書面形式請求辭官養病(來源:《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特指向朝廷彈劾官員的奏章

    唐宋時期,“進狀”常指禦史或官員向皇帝呈遞的彈劾奏疏。如《宋史·職官志四》提及禦史台職責:“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大事則廷辯,小事則奏彈,或進狀論列。”(來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作為法律程式術語

    唐代法律中,“進狀”是訴訟的重要環節。《唐律疏議·鬥訟律》規定:“諸告人罪……皆須明注年月,指陳實事,不得稱疑。違者,笞五十。官司受而為理者,減所告罪一等。”此處的“告”即包含進狀行為(來源:《唐律疏議》劉俊文點校,中華書局)。

曆史背景補充:

“進狀”制度在唐宋司法與行政體系中尤為成熟。唐代中央設匦使院,受理百姓投匦進狀;宋代則發展出登聞鼓院、登聞檢院等機構,專門接收進狀,保障民情上達(來源:《中國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進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古代用法和現代延伸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古代文書行為

    • 呈遞陳述文書:指向上級或官方提交陳述事實的書面材料,常見于古代行政或司法流程(如《新唐書》中記載官員“進狀謝於側門”)。
    • 特指上訴狀:專指向官府遞交訴狀的行為,例如《初刻拍案驚奇》中兩家因糾紛“進狀”訴訟。
  2. 現代延伸解釋(需謹慎使用)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解釋為“進入新狀态”,多指積極變化(如能力提升),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個别釋義。


二、使用場景


三、注意事項

别人正在浏覽...

按喝摽撥比及碧藉藉梐梱惝怳鬯酒惝悢稱心滿願沖藐楚殿出轍但凡倒行的耗洞溢而降分歲噶啷啷公班乖剌畫本黃荊杖歡釋魂不附體火焱殲擊肩窩節哀即将痙風譏正開谕媿赧老休林薮臨危不懼賃傭驢車綠蔭馬臯魚民讓女孫輕颦三多上能術科輸虧思力算曆突将王筆溫火溫柔境無胫而來戊申下凡夏服鮮活消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