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惝恍 ”。1.惆怅。失意;傷感。《楚辭·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 唐 皇甫枚 《步飛煙》:“莫孤短願,寧爽後期。惝恍寸心,書豈能盡?”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以 道原 之耿介,其不容於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邪?此益使人痛惋惝怳而不能忘也。” 清 龔自珍 《桐君仙人招隱歌》:“開簾送客一惝怳,簾外三日生春煙。” 王統照 《五十元》:“他感到老境的逼迫與惝怳的悲哀。”
(2).心神不安貌。 宋 曾鞏 《泰山謝雨文》:“言丁寧而上訴,心惝恍而潛驚。” 宋 王安石 《與望之至八功德水》詩:“念方與子違,惝怳夜不眠。” 清 戴名世 《與劉言潔書》:“頃者遊於 渤海 之濱,見夫天水渾淪,波濤洶湧,惝怳四顧,不復有人間。”
(3).模糊;恍忽。《楚辭·遠遊》:“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 宋 梅堯臣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譬如遊國都,惝怳失阡陌。” 清 趙翼 《耳聾》詩:“對面語不知,惝恍以意測。” 嚴複 《救亡決論》:“若夫詞章一道,本與經濟殊科,不妨放達,故雖極蜃樓海市,惝怳迷離,皆足移情遣意。”
(4).狂縱貌。 唐 柳宗元 《晉問》:“觀其四散惝怳,開合萬狀,喜者鵲厲,怒者人搏;決然坌躍,千裡相角。” 韓醇 注:“惝怳,狂貌。”
“惝怳”(chǎng huǎng)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字義分解
文學與曆史引用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如宋代司馬光在《十國紀年》序中以“惝恍寸心”表達内心的迷茫與不安。
近義詞與關聯詞
常見近義詞包括“惆怅”“恍惚”“迷離”等,均與情感波動或感知模糊相關(綜合、2、3)。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代文獻研究。
惝怳(h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着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意思是指某人偶然間産生的感覺或想法。這種感覺或想法通常是突然而出現的,沒有明确的原因或解釋。惝怳也可以表示某人對某件事情感到困惑或迷茫。
惝怳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部和忄部。心部位于上方,忄部位于下方。筆畫的數量是9畫,其中心部占據5畫,忄部占據4畫。
惝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隋唐時期的《諱紀》中,被描述為“見奇想而發惝怳之情”。這個詞在曆史上并沒有被廣泛使用,因此在現代漢字字典中也很少見到。不過,它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用來形容人物内心的突發情緒或思緒。
惝怳的繁體寫法為「懵惶」,它們是同一個詞彙的不同表現形式。繁體字的寫法在部首和筆畫上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惝怳這個詞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忪忡」,其中心部由「忄」變為「心」,代表心情或情感。另一種寫法是「慅懫」,把心部和忄部都用上了。這些不同的寫法在形式上稍有不同,但都是指相同的意思。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心中不由得惝怳起來。
2. 當我看到那幅畫時,我整個人都感到惝怳了。
3. 這個謎題太難了,讓我感到十分惝怳。
惝怳是一個獨立的詞彙,沒有常見的與之組合的詞語。
惝怳的近義詞可以是猶豫、遲疑、混亂等,它們都可以用來描述某人思想或情緒上的困惑不安。反義詞可以是明确、确定、堅定等,用來表示某人想法或情緒上的确定和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