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惝恍 ”。1.惆怅。失意;傷感。《楚辭·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 唐 皇甫枚 《步飛煙》:“莫孤短願,寧爽後期。惝恍寸心,書豈能盡?”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以 道原 之耿介,其不容於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邪?此益使人痛惋惝怳而不能忘也。” 清 龔自珍 《桐君仙人招隱歌》:“開簾送客一惝怳,簾外三日生春煙。” 王統照 《五十元》:“他感到老境的逼迫與惝怳的悲哀。”
(2).心神不安貌。 宋 曾鞏 《泰山謝雨文》:“言丁寧而上訴,心惝恍而潛驚。” 宋 王安石 《與望之至八功德水》詩:“念方與子違,惝怳夜不眠。” 清 戴名世 《與劉言潔書》:“頃者遊於 渤海 之濱,見夫天水渾淪,波濤洶湧,惝怳四顧,不復有人間。”
(3).模糊;恍忽。《楚辭·遠遊》:“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 宋 梅堯臣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譬如遊國都,惝怳失阡陌。” 清 趙翼 《耳聾》詩:“對面語不知,惝恍以意測。” 嚴複 《救亡決論》:“若夫詞章一道,本與經濟殊科,不妨放達,故雖極蜃樓海市,惝怳迷離,皆足移情遣意。”
(4).狂縱貌。 唐 柳宗元 《晉問》:“觀其四散惝怳,開合萬狀,喜者鵲厲,怒者人搏;決然坌躍,千裡相角。” 韓醇 注:“惝怳,狂貌。”
“惝怳”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疊韻聯綿詞,又寫作“惝恍”,讀音為chǎng huǎng。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該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失意怅惘的狀态
指人因情緒低落或思緒紛亂而表現出的恍惚、迷惘之态。例如《楚辭·遠遊》中“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描述詩人徘徊時心神不定的情狀。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人陷入回憶或感懷往事時的惆怅,如“往事如煙,令人惝怳”。
模糊不清的感知
可指聽覺、視覺或記憶的模糊不清。《淮南子·原道訓》提到“惝怳而不可掌”,即事物朦胧難以捉摸的狀态。這一含義在文學作品中常被引申為對抽象事物難以言喻的描繪,如“惝怳迷離的夢境”。
自然之道的玄妙境界
在道家典籍中,“惝怳”被賦予哲學意涵,用以形容“道”的虛無缥缈。《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恍”與“惝怳”相通,體現宇宙本體的不可名狀。
從構詞角度看,“惝”從“心”部,本義為心神不甯;“怳”為“恍”的異體字,強調知覺的模糊性。二者疊加後,既包含心理活動又涵蓋感官體驗,形成複合意象。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哲學文本及書面色彩濃厚的語境中。
“惝怳”(chǎng huǎng)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字義分解
文學與曆史引用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如宋代司馬光在《十國紀年》序中以“惝恍寸心”表達内心的迷茫與不安。
近義詞與關聯詞
常見近義詞包括“惆怅”“恍惚”“迷離”等,均與情感波動或感知模糊相關(綜合、2、3)。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代文獻研究。
版檄奔馬彪蔚駁岸不來神騁嗜奔欲陳谟塵顔疇隴道書蝶化莊周頓阻讀書人而來二十八星沸羹歌手怪嚴古文辭類纂韓詩好嗜紅光滿面換群鵝活業檢考緊跟近在眉睫舊雨居安資深窭小礦石靈鼖籠聚镂襜樓桑裡緑醑麻痹大意毛公壇墨客騷人女郎掊斂情之所鐘瓊片跫然确固趣役熱循環生機師律使性收堂客厮搏逃卒團衫僞易文房四士險德鄉親香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