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痙攣,風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痙風》:“即痓病,屬太陽、督脈二經。其證發熱口噤如癇,身體強直,角弓反張,甚則搐搦。”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上·鴨涎》:“小兒痙風反張,滴之。”
痙風是中醫術語,指以肌肉痙攣、抽搐為主要特征的病症,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痙風指肌肉突發性痙攣或抽搐,常見于肢體不受控制的強直性收縮,屬于中醫"痙病"範疇。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将其歸為太陽經和督脈相關疾病。
二、典型症狀
三、病因分類
四、中醫治療 《本草綱目》記載常用藥材包括:
該病症需根據具體證型辨證施治,現代醫學中類似破傷風、高熱驚厥等疾病可參考此證候分類。
《痙風》是一個表示疾病名稱的詞語,用于描述一種病症,其中痙指的是痙攣,風指的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狀态。
《痙風》的拆分部首為疒和風,疒部指示了與疾病有關,風部則表示了該字的音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3。
《痙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著作中,用來描述一種病症。繁體字為痙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痙風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疒和風兩個部分的形狀相對保持不變。
1. 他患有痙風症,經常身體抽搐不止。
2. 這種藥物可以緩解痙風引起的痛苦。
組詞:痙風症、抽搐、肌痙攣。
近義詞:抽搐、痙攣、肌肉痙攣。
反義詞:放松、舒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