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魂不附體的意思、魂不附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魂不附體的解釋

(1) [soul and body parted]∶靈魂脫離了軀體

(2) [severely shocked;be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形容因驚吓而極度恐懼

使小生魂不附體。——元· 喬吉《金錢記》

詳細解釋

(1).形容極度恐慌。《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諕得兩個魂不附體,急急取路到 九裡松 麯院前讨了一隻船,直到 錢塘門 上了岸。”《古今小說·沉小官一鳥害七命》:“誰想仵作見了行刑牌,各人動手碎剮,其實兇險,驚得婆兒魂不附體,折身便走。”《紅樓夢》第一○一回:“ 鳳姐 吓的魂不附體,不覺失聲的‘咳’了一聲,卻是一隻大狗。”

(2).形容為情所感,不能自主。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一折:“一個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顔色,使小生魂不附體。”《醒世恒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那女子不覺微微而笑, 張藎 一發魂不附體,隻是上下相隔,不能通話。”

(3).謂人死亡。 明 高濂 《玉簪記·耽思》:“算來不得就好,必須打點些棺裳。一時魂不附體,大家哭得恓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魂不附體"是漢語中描述極度恐懼的典型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人在受到強烈驚吓時,精神意識仿佛脫離肉體。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成語表示"驚恐到失去自我控制的狀态"。從構詞法分析,"魂"指代精神魂魄,"附體"強調與肉體的依附關系,二者通過否定詞"不"構成動補結構,形象展現靈肉分離的異常狀态。

這一表述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話本,《太平廣記·卷三百五十四》記載"忽見一物如夜叉,某驚懼,魂不附體",印證了該成語在古典文學中用于刻畫超自然現象引發的驚恐場景。明代《警世通言》中"吓得崔甯魂不附體"的用例,則說明其逐漸演變為日常驚吓反應的通用表達。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存在兩種典型用法:作謂語時多強調瞬時反應,如"爆炸聲令他魂不附體";作補語時側重結果描述,常見"吓得魂不附體"的固定搭配。相較于"膽戰心驚"等近義詞,《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指出"魂不附體"更突出意識與軀體分離的誇張效果。

在權威性驗證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将其歸類為狀态描寫類成語,建議在叙述性語境中使用以增強表現力。商務印書館《成語源流考》則考證該表述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形神相離"的哲學觀念,具有深厚文化語言學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魂不附體”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拼音為hún bù fù tǐ,字面意思是“靈魂離開了身體”。主要用于以下兩種情境:

  1. 形容極端驚恐:因受到極大驚吓而失去常态,如“他被突如其來的巨響吓得魂不附體”。
  2. 引申為失去自主意識:在文學中也可指為情所困或受誘惑時心神失控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元代喬夢符的《金錢記》:“使小生魂不附體”,後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描寫人物受驚的場景。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用法與例句

五、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隱喻“死亡”或“失去活力”(),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金錢記》《京本通俗小說》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埃藹别袖才蔽識淺猜察垂死掙紮初晰都美隊官多用途貨船芳茗分碎父賞斧锧跗注功程晷暇核剖劾奏晃闆華星結軨經年考行曠官款引潦倒黎服六朝文流漓慮傂尺鳴局目瞪口呆目巧跑旱船鵬路辟謬慶靈蛆皮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折挫沈吟食不知味識力實驗室屬慮輸效松原隨語生解索鬭雞所拟頭暈竵匾法外寬内深危重缊畜迕辱無至痫痓相須為命稀裡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