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魂不附體的意思、魂不附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魂不附體的解釋

(1) [soul and body parted]∶靈魂脫離了軀體

(2) [severely shocked;be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形容因驚吓而極度恐懼

使小生魂不附體。——元· 喬吉《金錢記》

詳細解釋

(1).形容極度恐慌。《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諕得兩個魂不附體,急急取路到 九裡松 麯院前讨了一隻船,直到 錢塘門 上了岸。”《古今小說·沉小官一鳥害七命》:“誰想仵作見了行刑牌,各人動手碎剮,其實兇險,驚得婆兒魂不附體,折身便走。”《紅樓夢》第一○一回:“ 鳳姐 吓的魂不附體,不覺失聲的‘咳’了一聲,卻是一隻大狗。”

(2).形容為情所感,不能自主。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一折:“一個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顔色,使小生魂不附體。”《醒世恒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那女子不覺微微而笑, 張藎 一發魂不附體,隻是上下相隔,不能通話。”

(3).謂人死亡。 明 高濂 《玉簪記·耽思》:“算來不得就好,必須打點些棺裳。一時魂不附體,大家哭得恓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魂不附體”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拼音為hún bù fù tǐ,字面意思是“靈魂離開了身體”。主要用于以下兩種情境:

  1. 形容極端驚恐:因受到極大驚吓而失去常态,如“他被突如其來的巨響吓得魂不附體”。
  2. 引申為失去自主意識:在文學中也可指為情所困或受誘惑時心神失控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元代喬夢符的《金錢記》:“使小生魂不附體”,後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描寫人物受驚的場景。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用法與例句

五、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隱喻“死亡”或“失去活力”(),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金錢記》《京本通俗小說》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魂不附體

“魂不附體”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形容精神不集中、思緒不清晰的狀态,也可以用來形容心神不守、神志不清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魂(部首:鬼,筆畫:13)、不(部首:一,筆畫:1)、附(部首:阜,筆畫:8)、體(部首:月,筆畫:8)。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晉書·劉谌傳》。魏晉時期的劉谌被貶到荒僻地區,生活艱苦,思鄉之情極為強烈,于是寫下了“志當存高遠,心不附人間”的詩句,後來演變為“魂不附體”這個成語。

繁體:魂不附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魂(鬼在左側,雲在右上方,目在下方)。

例句:他今天心神恍惚,完全魂不附體。

組詞:魂飛魄散、魂牽夢萦、魂斷藍橋。

近義詞:心不在焉、心神恍惚。

反義詞:一心一意、心無旁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