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n;by the time] 介詞,等到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論語·先進》
(1).及至,等到。《禮記·檀弓上》:“ 太公 封於 營丘 。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論語·先進》:“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北齊書·薛琡傳》:“但置兵諸道,勿與野戰,比及來年麥秋,人民盡應餓死, 寶炬 、 黑獺 自然歸降。” 元 曾瑞 《哨遍·秋扇》套曲:“比及盼得到白露中秋節,把四海蒼生熱殺也。”《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比及到家,他父親已卧病在床,不能起來。”
(2).未及,未等到。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比及夫妻每重相遇,各自準備下千言萬語,及至相逢,卻沒一句。” 元 關漢卿 《四春園》第四折:“比及拿 王矮虎 ,先纏住 一丈青 。” 元 喬吉 《揚州夢》第一折:“比及賞 吳 宮花草二十年,先索費翰林風月三千首。” 元 馬緻遠 《薦福碑》第一折:“比及哥哥來,我早知道了也。”
(3).既然。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三折:“[ 梅香 雲]‘比及姐夫想他每兄弟呵!可着他回去了罷!’”
(4).與其。 元 石德玉 《秋胡戲妻》第二折:“兀那小賤人!比及你受窮,不如嫁了 李大戶 ,也得個好日子。”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二折:“比及你明日告我時,不如今日我先殺了你,可不好那!” 元 關漢卿 《謝天香》第一折:“比及你在花街裡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
(5).如果,假使。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請夫人小姐拈香。比及夫人未來,先請 張生 拈香。”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比及你心兒裡畏懼老母親威嚴,小姐呵!你不合臨去也回頭兒望。”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姐姐休鬧!比及你對夫人説呵!我将這簡帖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
(6).連帶,連同。《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禦屏上山河一統皆圖畫,比及俺水泊三關也在範圍,這的是帝王宏規。”
“比及”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功能的連詞,主要表示時間或條件的承接關系。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解釋,“比及”原為“及至,等到”之意,常用于引出後續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例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論語·先進》)。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标注為文言用法,現代書面語中多用于仿古語境或特定文學表達,如:“比及黃昏,衆人皆散去”。
從構詞法分析,“比”含“接近”義,“及”表“到達”,二字組合強調事件發展的階段性銜接。在古代文獻中可見雙重語法功能:既作時間介詞引導狀語,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比及宋,手足皆見”;又能連接分句構成條件複句,如《資治通鑒》“比及河清,人壽幾何”。現代漢語保留其書面語體色彩,常見于曆史著作及公文表述。
權威語料庫顯示,該詞在《二十四史》中出現頻次達170餘處,多用于記叙王朝更疊或軍事行動的時間鍊條。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近三十年文學作品中“比及”使用率下降85%,主要保留在成語“比及三年”和曆史小說對話場景中。
“比及”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詞義:介詞,表示“等到”“及至”。
拼音:bǐ jí(部分古籍注音為bì jí,如、8)。
表示時間推移
用于引出某一時間點後的結果,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等到”。
例:
表示未及某時
少數語境中可指“未等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例:
近義詞與反義詞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如《三國演義》《水浒傳》等,多用于叙事銜接。需注意:提到的“比較”義項在其他權威資料中未提及,可能為誤讀。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保留在成語、仿古表達或學術讨論中,如曆史文獻分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禮記》等古籍原文(來源:、4、9)。
百禮白扇鼻鈎碧瑤樹谄躁丞局瞠目咋舌春燈攢所崔莺打死虎頂颠谛審東南之美泛豔高鄰固若金湯潢海滑石揀罷兼畜郊虞驚異饑年九佑俊能駿爽冷怔烈烈流散龍甲旅遊資源麻雷子冥行擿埴那咤内謀糱麴拗字跑馬場披毛求瑕品頭評足譴谪日子芮芮若有所思塞包袱喪柩掃除天下撒散時陽庶揆頌贊填骨宛暢望風而靡琬象蓊蒙侮谑象珥吓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