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危難毫不懼怕。 唐 駱賓王 《螢火賦》:“臨危不懼,勇也。” 郭小川 《痛悼敬愛的周總理》詩:“在 重慶 紅岩 的日日夜夜,你英勇鬥争,臨危不懼。” 巴金 《等着、盼着》:“他對人民有過貢獻,又是一個堅貞不屈臨危不懼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經得起嚴峻的考驗。”亦作“ 臨危不憚 ”。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臨危不憚,赴救遠征。”
“臨危不懼”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面對危險不害怕”,形容人在危急關頭保持鎮定、勇敢應對的品質。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分解
出處與典故
成語最早可追溯至《莊子·秋水》:“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後演化為固定表達,常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英雄事迹,如文天祥抗元、嶽飛抗金等。
用法與語境
消防員在火場中臨危不懼,成功救出被困群衆。
疫情期間,醫護人員臨危不懼,堅守抗疫一線。
近義詞與反義詞
現實意義
該詞不僅形容個人勇氣,也引申為集體或組織在危機中的擔當,如企業應對突發風險、國家處理公共事件時的穩健表現。
總結而言,“臨危不懼”是對人類高尚品質的凝練表達,強調心理素質與行動力的結合,適用于文學、曆史、社會等多個領域。
《臨危不懼》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面臨危險或困難時,不感到恐懼,勇敢堅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臨(二點水)危(百搭)不(一劃)懼(心字底)。
來源:《臨危不懼》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丐兮》中,表達了追求正義和抵抗壓迫的勇氣和決心。
繁體字寫法:臨危不懼。
古時候漢字寫法:臨危不懼(「懼」的古字為「畛」)。
例句:小明在考試前沒有做好準備,但他臨危不懼地面對了考試,最終取得了好成績。
組詞:臨危受命、臨危授命、臨危不懼、破釜沉舟、奮不顧身。
近義詞:毫不畏懼、勇往直前、大無畏。
反義詞:膽怯、恐懼、懦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