梐梱的意思、梐梱的詳細解釋
梐梱的解釋
猶牢籠。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今 越王 放於南山之中,遊於不可存之地,幸來涉我壤土,入吾梐棞,此乃廚宰之成事食也,豈可失之乎!”
詞語分解
- 梐的解釋 梐 ì 〔梐枑( 牢籠。?)〕行馬,古代官府門前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架子,如“設梐梐再重。”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梱的解釋 梱 ǔ 門限:“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 古同“阃”,指國門。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梐梱”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梐”和“梱”兩個單字組成,需分别解釋:
-
梐(bì)
指古代設置在門内或門外的木制障礙物,類似門闩或栅欄,用于阻擋通行。例如《說文解字》中提到“梐,梐枑也”,可能與防禦設施相關。
-
梱(kǔn)
本義為門檻,引申為限制、束縛。如《禮記》中“外言不入于梱”的“梱”即門檻;也可指捆紮動作,如“梱載”(捆裝貨物)。
組合含義:
“梐梱”連用未見明确古籍用例,推測可能指多重門禁障礙,或比喻某種限制束縛。由于該詞極罕見,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或确認是否為“梐枑”“梐杻”等類似詞的誤寫。
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文獻,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梐梱(bǐ kǔn)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用來綁紮、束縛物品的繩索或帶子。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關于梐梱的一些詳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梐梱這個詞是由木(mù)和疋(pǐ)兩個部首組成的。總共有9個筆畫,其中木部首4畫,疋部首5畫。
來源:梐梱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召南·甘茂》一詩中。在古代,梐梱主要用于捆綁軍隊的行李,以保證行進時的安全和便利。
繁體:梐梱的繁體字為榥梱。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獻和碑銘中,梐梱的寫法存在一些變化。有時候會以木部首為主體,加上疑部首;有時候會将兩個部首合并寫在一起,組成一個字形。
例句:1. 他用梐梱把書籍捆綁在一起。2. 前方的貨物通過梐梱固定在貨車上。
組詞:梐梱繩、梐梱帶、梐梱包等。
近義詞:捆綁、束縛、綁紮等。
反義詞:解開、松綁、解放等。
希望以上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