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卷的意思、阙卷的詳細解釋
阙卷的解釋
缺失的卷數。 清 陳鳣 《對策》卷三:“《宋書》據 沉約 進表,偁合表志為七十卷,今本為一百卷而無表,且其中有闕卷,補以《南史》,自 宋 已然。” 清 張之洞 《輶軒語·語學》:“一足本,無闕卷,未删削。”
詞語分解
- 阙的解釋 阙 (闕) è 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宮阙。 皇帝居處,借指朝廷:阙下。“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阙”。 京城,宮殿:“城阙輔三秦”。 陵墓前兩邊的石牌坊:墓阙。 豁口,空隙:“兩岸連山,略無阙處”。
- 卷的解釋 卷 à 可以舒展和彎轉成圓筒形的書畫:長卷。畫卷。手卷。 書籍的冊本或篇章:上卷。第一卷。藏書十萬卷。卷帙(書卷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裝起來稱“帙”,即書套。現一般指書籍)。 考試用的紙:試卷。 機關裡分
專業解析
"阙卷"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典籍文獻中缺失的卷冊,具體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構詞釋義
"阙"本義為宮門外兩側的樓觀,《說文解字》釋為"門觀也",後引申出"空缺"之義(《漢語大詞典》);"卷"指書籍的分冊單位,《廣韻》注"書卷"。二字合稱特指文獻流傳過程中缺失的篇章,如《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古籍時常用"阙卷"标注殘缺情況。
二、文獻學應用
在古籍版本學中,該詞用于描述三種缺損狀态:
- 整卷亡佚:如敦煌遺書S.5478號《文子》殘卷現存9篇,較傳世本阙《微明》《自然》二卷
- 部分殘損:如宋刻本《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現存四卷,其中卷三末五頁為後世補抄,仍稱"阙卷"
- 次序錯亂:明代《永樂大典》現存副本中有四十餘冊因裝裱錯簡導緻實際内容與目錄不符的"僞阙卷"
三、相關概念辨析
與"殘卷"側重物理破損不同,"阙卷"更強調文獻内容的邏輯缺失;與"佚文"指完全失傳的文字相比,"阙卷"可能存在版本線索。清代校勘學家顧廣圻在《思適齋書跋》中強調,考訂阙卷需結合序跋、引文進行"虛卷複原"。
主要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中國古籍版本學》(曹之著,武漢大學出版社)
-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阙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讀音:quē juàn(部分文獻注音為què juàn,但多數高權威來源标注為quē juàn)。
- 結構:阙(半包圍結構) + 卷(上下結構)。
- 核心含義:指書籍、文獻中缺失的卷數或内容不完整的部分。
2.詳細釋義
- 具體解釋:
- 本義:特指書籍因遺失、損毀等原因導緻某卷内容缺失。例如清代陳鳣在《對策》中提到《宋書》因“阙卷”而用《南史》補全。
- 引申義:可泛指事物不完整的狀态,如張之洞在《輶軒語·語學》中強調研究文獻需使用“無阙卷”的足本。
3.使用場景與例句
- 學術研究:常用于古籍校勘或版本學領域,描述文獻的完整性。
例:清代學者考訂古籍時,常标注“阙卷”情況以便補遺。
- 現代比喻:可引申為項目、計劃等存在缺失環節的狀态,但此用法較少見。
4.補充說明
- 與“缺卷”的區别:“阙”為古字,多用于文獻語境;“缺”為現代通用字,兩者含義相近,但“阙卷”更強調文獻的原始狀态。
- 權威來源:清代《對策》《輶軒語》等文獻為考證依據,現代詞典多沿用傳統釋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3中的清代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駒過郄保弼倍常裱背别具手眼倉英測量标石唱白臉嘗膽眠薪持法愁疾大醇噹啷啷踮步雕麗底發地黃牛第一把手锷锷覆卵高論告馨共貢海浪貉絨黑潮宏窈緩土穢黩胡鳙箭箙酒醅疾惡空被叩阍無路覽省裡言不出,外言不入漏掐露處鹿蔥露止萌蘖渺無人迹明均女德披寫浦口巧捷欽貴氣色雀麥山陰省聲沈幾甚緊說千說萬土筆窩窩囊囊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