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瓠瓜的别稱。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蔬穀上·瓠》:“《食物本草》: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種,又名‘匏壺’。” 章炳麟 《東夷詩》之四:“三歲術已盡,腹空如匏壺。”
“匏壺”一詞可從字面含義和器物特征兩方面解釋,結合文獻與考古資料綜合如下:
一、字面含義
“匏壺”是瓠瓜(葫蘆的一種)的别稱,特指其果實形狀。古代文獻如清代厲荃《事物異名錄》提到:“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種,又名‘匏壺’。”章炳麟《東夷詩》中也有“腹空如匏壺”的比喻。
二、器物特征
形制與用途
匏壺是模仿葫蘆造型的容器,流行于戰國至漢代,主要用于盛酒或水。北方地區的陶匏壺多仿青銅禮器,用于祭祀;嶺南地區則多為日常盛貯器。青銅匏壺(如鳥蓋瓠壺)常飾以鸷鳥、蟠虺紋等,兼具實用與禮器功能。
文化内涵
作為禮器,匏壺與古代天文學關聯密切。學者張颔指出,青銅匏壺可能模仿“匏瓜星”與“天雞星”形狀,祭祀時用于盛放象征質樸的“玄酒”。《禮記·郊特牲》也記載“器用陶匏”以體現古禮。
材質演變
早期以陶制為主,後出現青銅材質。紫砂工藝興起後,匠人如顧景舟以“匏”為靈感設計茶壺,拓展了其藝術形态。
總結
“匏壺”既是植物别稱,也是古代器物,承載着實用、禮儀與天文崇拜的多重意義。其形制演變反映了不同時期、地域的文化差異。
匏壺(páo hú)是一個古漢字詞彙,包含4個字形部件。這個詞的構成為“匚”、“⺆”、“士”和“古”的組合。
“匚”是一個簡化的壺形,代表容器。在字典中,“匚”被歸類為“匚部”。
“⺆”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形似“亼”,代表人。這個部首被稱為“冬字旁”。
“士”表示一個成年男子,有時也可以用作男性的泛稱。在字典中,它被歸類為“士部”。
“古”是一個表示古代的字,常用于指代古代的事物。在字典中,它被歸類為“古部”。
《匏壺》一詞起源于古代,用來指代一種以“匏”為原料制作的容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葫蘆”。因為匏壺具有形狀奇特、質地堅固等特點,所以在古代常被用來作為裝物、盛水等用途。
在繁體字中,匏壺的寫法保持不變。所以,在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匏壺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與現代不同的特點。以匏壺為例,它們在古代的寫法中可能稍有差異,但整體結構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關于匏壺的例句:
1. 他從庭院裡取出匏壺,端來端去,表演了一個把戲。
2. 農民用匏壺裝滿了清水,準備澆灌莊稼。
3. 這個古代寶劍被保存在一個匏壺裡,顯得格外神秘。
組詞:匏中(指匏壺的内部)、匏匏(指形狀與匏壺類似的東西)
近義詞:葫蘆、葫蘆狀
反義詞:非匏壺、非葫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