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誦言的意思、誦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誦言的解釋

(1).指誦讀經書之言。《詩·大雅·桑柔》:“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鄭玄 箋:“貪惡之人,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見誦《詩》《書》之言,則冥卧如醉。”

(2).猶誦讀。 宋 沉作喆 《<寓簡>序》:“予屏居山中,無與晤語,有所記憶,輒寓諸簡牘……已而誦言之,則欣然如見平生故人抵掌劇談,一笑相樂也。”

(3).公開聲稱;明說。誦,通“ 訟 ”。《漢書·高後紀》:“ 平陽侯 馳語太尉 勃 , 勃 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史記》作“訟言”。《續資治通鑒·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廣才疏,凡所當為,先於公座誦言,故不便者得預為計。”

(4).稱頌之言。 明 範景文 《張蓬元<撫畿疏草>序》:“餘於上之知公用公,以蔔太平,而未暇誦公,公亦非一二誦言所可既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誦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1. 誦讀經書之言

    • 本義指朗讀或默讀經典文獻内容,如《詩經·大雅·桑柔》中“誦言如醉”,鄭玄注解為對《詩》《書》的誦讀。
  2. 誦讀行為本身

    • 宋代沈作喆在《寓簡》序中提到“誦言之,則欣然如見故人”,描述通過誦讀文字與古人精神交流的過程。
  3. 公開聲明或主張

    • 通假“訟”,表公開表達觀點。如《漢書·高後紀》記載周勃“未敢誦言誅之”,即未公開宣稱讨伐意圖。
  4. 佛教與文學引申義

    • 在特定語境中可指默念佛經咒語,或朗讀文學作品以淨化心靈,屬修行或學習方式。
  5. 稱頌之言(較少用)

    • 漢典提及該詞偶作贊美之辭解,但用例罕見。

建議結合《詩經》《漢書》等原典及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漢典)進一步考察具體語境中的語義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誦言的意思

誦言(sòng yán)是指朗讀、背誦或宣讀一段文字或特定的言辭。它可以是宗教儀式中的禱詞,也可以是文學作品、詩歌、演講稿等。

部首和筆畫

誦言的部首是言字的右邊部分口,共有6畫。

來源

誦言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仲虺之誦言》中,用于描述仲虺朗讀樂譜的場景。後來逐漸泛指朗讀、背誦或宣讀一段特定的文字或文辭。

繁體字

誦言的繁體字為誦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誦言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用的是古文字體,具體寫法為「誦言」。

例句

1. 在寺廟裡,僧侶們每天早晚都會誦經誦言。

2. 在學校的音樂會上,學生們通過誦言帶來了動人的演唱。

組詞

1. 朗誦:指聲音洪亮地誦讀或背誦。

2. 背誦:指将課文、文章等用記憶的方式默記,并能準确複述。

3. 宣讀:指出聲地讀出一段文字或宣告一件事情。

近義詞

1. 唱誦:意為用歌唱的方式進行誦讀。

2. 朗讀:意為洪亮地讀出。

3. 整誦:意為将一段文字連續地讀完。

反義詞

默讀:指通過閱讀的方式理解文字,不發出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