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a panoramic view] [整個景物]全部看在眼裡
從飛機鳥瞰,整個長江大橋盡收眼底
“盡收眼底”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将景物或事物全部看在眼中,形容視野開闊、一覽無遺,強調觀察的全面性和清晰度。
不同文獻對成語出處存在分歧,但核心含義一緻。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引用來源,如需學術考證,可優先參考清代沈複與現代權威詞典的釋義。
盡收眼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所有的景象、事物盡皆納入眼中,無一漏過。它表示觀察者觸類旁通,能夠全面地洞察事物的本質和細節。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盡(辶、心)收(手、攵、又)眼(目)底(廣、貝、⼾)。其中,“盡”字的部首是辶和心,古代的「盡」字寫作「嘦」,形狀上部為“心”,下半部為“辶”,表示人全力以赴去做某件事;“收”字的部首有手、攵、又,古代的「收」字寫作「受」,上邊是手,下邊是又,表示手接受東西;“眼”字的部首是目,表示眼睛看見;“底”字的部首可以是廣、貝、⼾等,貝表示形狀像貝殼。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宣公》:“即以十日之喪,蒙席盡目。” 意思是說蒙着臉布,盡力看完十天的喪禮。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盡收眼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而把這個成語寫作「嘦受目底」。
例如,我們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導遊:“這位導遊非常細心,對景點的每一個細節都盡收眼底。”
一些與“盡收眼底”相關的詞語有:洞察一切、洞若觀火。
一些與“盡收眼底”相反的詞語有:漏網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