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食的意思、器食的詳細解釋
器食的解釋
謂一盤食物。《漢書·鄭當時傳》:“其餽遺人,不過具器食。” 顔師古 注:“猶今言一盤食也。”
詞語分解
- 器的解釋 器 ì 用具的總稱:器皿。器物。器械。木器。武器。器小易盈。 生物體結構中具有某種獨立生理機能的部分:器官。消化器。 人的度量、才幹:器度。器量(刵 )。器宇。器質。大器晚成。 重視:器重。器敬。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專業解析
"器食"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訓诂進行解釋。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典籍注疏,其核心含義如下:
-
基礎釋義:
- 器: 在此指盛放食物的器皿或食具(如碗、盤、簋、豆等)。《說文解字》釋“器”為“皿也”,段玉裁注:“器乃凡器統稱。”
- 食: 指食物、飯食。
- 器食: 因此,“器食”字面意思是指盛放在器皿中的食物或連同盛裝器皿一起端上的食物。它強調食物是盛在特定的容器中呈獻或食用的狀态。
-
文獻佐證與引申義:
- 此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卒食,以樂徹于造。王齊日三舉。大喪則不舉,大荒則不舉,大劄則不舉,天地有災則不舉,邦有大故則不舉。王燕食,則奉膳,贊祭。凡王祭祀、賓客食,則徹王之胙俎。” 東漢鄭玄在注釋“王燕食”時提到:“燕食,謂日中與夕食…奉膳,奉朝之馀膳。所奉者,器食。” 這裡,“器食”明确指盛在器皿中奉上的食物(即正餐後的剩餘膳食)。
- 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進一步闡釋鄭玄的注:“雲‘所奉者器食’者,謂膳夫奉進王所食之馔,皆盛于器。” 這再次确認了“器食”即盛于食器中的飯食。
- 引申義上,“器食”有時也隱含按禮儀規範盛放和進獻的食物,與禮制相關。
-
現代理解與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器食”一詞已極為罕用,屬于古語詞。其含義基本保留古義,指“盛在器皿裡的食物”。
- 在理解古籍或進行古代文化、禮制研究時,需注意其具體語境,特别是在涉及《周禮》及鄭玄注的相關内容時。
“器食”指盛放在食器中的食物。其核心在于強調食物與其容器的結合狀态,常見于古代禮制文獻(尤其是《周禮》鄭玄注),用以描述按規範進獻或食用的餐食。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參考來源:
- 《周禮·天官·膳夫》及鄭玄注 - 收錄于《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器食”詞條釋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對“器”、“食”單字的釋義及古漢語複合詞構成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器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解釋
“器食”意為“一盤食物”,指用器皿盛放的單份食物。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中被統一提及。
2.出處與注釋
- 源自《漢書·鄭當時傳》中記載:“其餽遺人,不過具器食。”
- 唐代顔師古對此注釋:“猶今言一盤食也”,即用器皿裝盛的一份食物。
3.網絡解釋
在漢語詞典中,“器食”被定義為簡樸的飲食形式,常用于描述古代饋贈或待客時的食物規格。
4.綜合釋義
該詞強調食物的形式與容器的一體性,可能暗含“量少但禮節周全”的意味。例如《漢書》中的用法,反映鄭當時待客時注重禮數而非鋪張。
補充說明
“器”在古漢語中既可指具體器皿(如餐具),也可引申為“度量”或“才能”;“食”則包括動詞“吃”和名詞“食物”兩種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主笆壁璧殿避複炳耀不力長違程大位詞條簇擁澹灔得霜鷹電唁頓遞司酒躲婆石風馳電卷鳳凰城豐神異彩婦事概舉膏脣拭舌構成乖覺骨肥厚歸園田居闳襟荒流講懽急稻子記分冊極值拘盧舍懇倒科輸靈風六情籠圈镂金錯采濾過蔓生秘監抹淚揉眵嘔呀配俪飄茵前歲青藍冰水取遣如故如其搔到癢處深恩死問田家子同榜氽子伍旋五院制纖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