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憂歎。 宋 沉遼 《聞杜鵑》詩:“憂愁嗟蹙向誰説,那忽聽此斷腸聲。”
“嗟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發音與結構
基本含義
形容因憂慮、困擾而歎息、皺眉的狀态,通常用于表達内心的憂愁或無奈()。
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總結來看,“嗟蹙”屬于較為古典的表達,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情感色彩。
《嗟蹙》(jiē cù)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形容人們因為遭遇困難或不幸而感到痛苦和苦悶的狀态。它可以用來表達内心的悲憤和哀怨,表達對不公和不幸境遇的抱怨感歎。
《嗟蹙》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足,其中口拼音為kǒu,足拼音為zú。嗟的筆畫數為13畫,蹙的筆畫數為16畫。
《嗟蹙》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出自《楚辭·七谏》之一,它是楚國文學家屈原所著以抒發憤懑之詞。目前,繁體字中的嗟蹙并沒有更改,仍然保持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嗟蹙》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嗟」和「蹜」,其中「嗟」中間的部分寫作「曷」,「蹜」也有一種變體寫作「蹙」。
1. 他看到了貧苦的農民,不禁嗟蹙起來。
2.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嗟蹙。
3. 面對種種困難,他始終保持着堅強的勇氣,沒有嗟蹙過一次。
組詞:嗟歎、嗟歎不已、蹙眉、蹙額
近義詞:悲憤、痛苦、苦悶、哀怨
反義詞:歡樂、幸福、快樂、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