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敕勒的意思、敕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敕勒的解釋

[ancient nationality in the Chines North] 又名鐵勒,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

敕勒川,陰山下。——北朝民歌《敕勒歌》

詳細解釋

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名。 北魏 時亦稱 鐵勒 、 高車部 。《北史·魏紀二·世祖太武帝》:“夏四月甲子,行幸 雲中 。 敕勒 萬餘落叛走,詔尚書 封鐵 追滅之。”《新唐書·回鹘傳上》:“ 回紇 ,其先 匈奴 也,俗多乘高輪車, 元 魏 時亦號 高車部 ,或曰 敕勒 ,訛為 鐵勒 。” 明 王清 《塞上感懷》詩:“夢迴絶域 烏桓 地,戰罷空山 敕勒 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敕勒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名稱,其詞源及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字義溯源

    “敕”在漢語中本義為“告誡、诏令”(《說文解字·攴部》),但在“敕勒”組合中屬音譯用字;“勒”原指套在馬首的革帶(《說文解字·革部》),此處與“敕”共同構成少數民族稱謂的音譯詞。該詞源自突厥語系“Tölös”或“Teleut”的音轉,意為“高原部族”(《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商務印書館,2012)。

  2. 曆史沿革

    敕勒族在《魏書》《北史》中均有記載,又稱“高車”,因善造高大車輪得名。主要活動于陰山至貝加爾湖區域,公元4-6世紀建立過高車國。其部族以畜牧為生,《北史·高車傳》載:“其人好引聲長歌,男女無大小皆集會作樂”。

  3. 文學意象

    北朝民歌《敕勒歌》使其文化意象廣為流傳,《樂府詩集》收錄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生動描繪了敕勒族草原生活場景。此民歌被《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評價為“中國古代遊牧民族詩歌典範”。

相關考據可參考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樂府詩集箋注》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敕勒”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少數民族稱謂,其含義可從曆史、地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析:

  1. 民族屬性與别稱
    敕勒是魏晉至隋唐時期活躍的遊牧部落聯盟,屬歐亞大陸古民族,在不同文獻中又稱鐵勒、高車、丁零、狄曆。他們以高輪車為交通工具,故北魏時被稱為“高車部”。據《北史》等記載,敕勒與匈奴、回纥等民族存在淵源關系,有學者認為其部分後裔融入維吾爾族。

  2. 活動範圍與曆史發展
    敕勒人主要分布在陰山至漠北的草原地帶(今内蒙古及山西北部),《敕勒歌》中“敕勒川,陰山下”即描述其聚居地。北魏時期,部分敕勒部落歸附中原政權,但因遷徙和戰亂逐漸分化,隋唐時融入突厥等族群。

  3. 文化特征
    作為典型的遊牧民族,敕勒以畜牧、狩獵為生,社會組織松散,崇尚勇武。其民歌《敕勒歌》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壯闊意象聞名,成為北朝文學的代表作。

補充說明:提到“敕勒”作為成語指“遵循上級命令”,但此用法在權威史料中未見廣泛記載,可能為後世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案情坂險鄙讷財減稱奬春韶擔保鼎亨鬥騁恩榮并濟感夢古态豪門貴宅槐膠簧口利舌回照角勝佳器假托禁軍機事急診客淚跨街樓蠟祭了身脫命獵鹿人理文魯班尺羅漢果邁景冥搜目别彙分攆山胼胝撲剪乾村沙悄悒啓荜竊笑啨呤親自棄若敝屣诠授惹災招禍鲨浔生死海贳患勢傾天下首過說起曹操,曹操就到條氏通術歪變蚊毫無慚相渾相友犀簟些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