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立德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孔穎達 疏:“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衆,聖德立于上代,惠澤被于無窮。”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若夫立德必須貴乎,則 幽 厲 之為天子,不如 仲尼 之為陪臣也。” 清 錢謙益 《戶科給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給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為之。”
立德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立”和“德”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是樹立高尚的品德或建立崇高的道德準則。以下從字源、詞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住也。從大立一之上”,本義為站立、建立。引申為“樹立規範”,如《論語·為政》載“三十而立”,指确立人生準則。
《說文解字》釋“德”為“升也”,段玉裁注“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指内在修養與惠及他人的品行。其甲骨文字形含“行”“直”元素,象征正直之心(直心為德)。
“立德”指樹立聖人之德。《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首提“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将立德置于人生最高境界,意為以道德垂範後世。
釋義為“樹立德業”,強調通過行為建立道德典範。
“立德”在儒家思想中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禮記·大學》載“德者本也”,将道德視為修身根基。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強調“德立則百善從之”,揭示品德對行為的統攝作用。
權威參考文獻:
“立德”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立德”指樹立德業,強調通過道德修養和實際行動建立高尚的品德。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其中“立德”被視為最高層次的人生追求,即通過自身德行影響他人與社會。
如需進一步探究曆史語境或哲學延伸,可查閱《左傳》原文及漢典釋義(來源、3、5)。
白石生暴虎包圓兒貶顔别是兵器猜怨曹官出涕麤刺寸介擔險喋喋斷還獨説風絲覆是為非浮僞攻滅估倒漢月蒿廬橫隊橫死眼和泰猴栗将仕郎健全見天見地界樁進退惟谷譏繩夔臯狼奔鼠竄老世兩榜進士麗詞麟膠麻蠅拂摩托化步兵目染排揎披書強顔歡笑诮累寝遏缺貨撒打上憲石承收入術追太侈太廓提理托載香串祥淑相攜心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