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全家。《左傳·成公二年》:“ 共王 即位,将為 陽橋 之役,使 屈巫 聘于 齊 ,且告師期, 巫臣 盡室以行。” 杜預 注:“室家盡去。” 唐 杜甫 《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無錢居帝裡,盡室在邊疆。”《新唐書·循吏傳·賈敦頤》:“入朝,常盡室行,車一乘,弊甚。” 清 黃遵憲 《逐客篇》:“驩呼滿載歸,羣誇國極樂,招邀盡室行,後腳踵前腳。”
(2).滿座;一室。 晉 潘嶽 《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悲音奏而列坐泣。” 唐 姚鹄 《題終南山隱者居》詩:“夜吟明雪牖,春夢閉雲房;盡室更何有,一琴兼一觴。”
“盡室”是漢語中具有特定語義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全家”或“整個家庭”,常見于古籍及文言語境。以下從詞義解析、語用特征、文獻例證三方面展開說明:
詞義解析
“盡”表示“全部、整個”,“室”本義為房屋,引申為“家庭、家眷”。《說文解字》釋“室”為“實也,從宀從至”,段玉裁注“室者,人所止也”,即人居之所,後演變為家族單位。兩字組合為偏正結構,強調範圍的完整性,如《詩經·邶風·北門》“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中“室人”即家人,而“盡室”更凸顯全體成員。
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描述舉家遷徙、避禍或共同行動的場景,含莊重或緊迫色彩。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盡室以行”指晉文公流亡時攜全家出行;《後漢書·獨行列傳》載“盡室避難”描述東漢名士避亂之舉。現代漢語中,其使用多見于仿古文體或學術論著,口語中常以“全家”“舉家”替代。
文獻例證
唐代杜甫《述懷》詩“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盡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顔”,此處“盡室”指詩人攜家逃難之狀。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載“靖康之亂,中原人士扶攜南渡,幾盡室焉”,亦以“盡室”概括家族整體遷移行為。
“盡室”作為曆史詞彙,承載古代家族制度與遷徙文化内涵,其語義在曆代文獻中保持穩定,成為研究傳統社會形态的語言标本。
“盡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整個家庭或所有家人。
指整個房間或所有在場的人。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盡室”解釋為“盡力完成任務”,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盡”字的引申誤讀。建議結合上下文及古籍用例理解該詞。
誠荩宸藻馳箋赤組處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綷疏帶便澹足刀靶搗蛋鬼大鹽湖雕陵地産都廁風傳分劃浮收勒折釜中生塵公人鈎通蚶鲊合厝幻化化外挾依金玉聲寄筌酒色天課子靈區遴揀辚菌露骨脈石馬訟赧顔娘子軍佞巧起福焭單塞口山師少閑生鮮示教食饋收還熟艾書奏探花宴通呈同學究土蟲讬蹤玩敵無筭烏菟狹口袋析精剖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