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全家。《左傳·成公二年》:“ 共王 即位,将為 陽橋 之役,使 屈巫 聘于 齊 ,且告師期, 巫臣 盡室以行。” 杜預 注:“室家盡去。” 唐 杜甫 《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無錢居帝裡,盡室在邊疆。”《新唐書·循吏傳·賈敦頤》:“入朝,常盡室行,車一乘,弊甚。” 清 黃遵憲 《逐客篇》:“驩呼滿載歸,羣誇國極樂,招邀盡室行,後腳踵前腳。”
(2).滿座;一室。 晉 潘嶽 《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悲音奏而列坐泣。” 唐 姚鹄 《題終南山隱者居》詩:“夜吟明雪牖,春夢閉雲房;盡室更何有,一琴兼一觴。”
“盡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整個家庭或所有家人。
指整個房間或所有在場的人。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盡室”解釋為“盡力完成任務”,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盡”字的引申誤讀。建議結合上下文及古籍用例理解該詞。
盡室(jìn sh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豐富。
“盡”字的部首是山,它的組成部分是丿和山。它的筆畫數是五畫。
“室”字的部首是宀,它的組成部分是宀和至。它的筆畫數是五畫。
“盡室”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這裡,我們隻提及它的一個含義,即指家中隻剩下一間房屋的狀态。
繁體字“盡室”是「盡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寫“盡室”使用的是篆書,它是一種古老的字體形式。
1. 他的家境貧困,隻有一間盡室。
2. 經過大火,整座房子燒成了盡室。
3. 小李一家被拆遷,隻能搬到了盡室中居住。
盡心盡力、盡善盡美、盡情、實至名歸、盡職盡責
破敗、荒涼、殘破
富裕、興旺、繁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