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報呈遞。 宋 範仲淹 《與韓魏公書》:“近復手啟,言 蔣偕 事,必已通呈。”《醉醒石》第十回:“ 陳箎 買了捕人捕官,竟卸在龜子身上,通呈上司。”
(2).掌管賓客往來聯絡事務的人。《南史·夷貊傳上·天竺迦毗犁國》:“ 琳 著高屐,披貂裘,置通呈書佐,權侔宰輔。”《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通呈,典謁之職。”
"通呈"是漢語中兼具曆史官職與動作描述的雙重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兩個義項:
一、古代官職名稱 通呈官始設于宋代,隸屬門下省,負責内外奏章文書的傳遞與登記,後延續至元、明等朝代。《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記載其職能為"掌引納四方章表,通傳内外啟奏"¹。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八提到"通呈官九員,專職呈遞奏本",印證其在公文流轉中的樞紐地位²。
二、動詞性用法 作動詞時,"通"指通報、傳達,"呈"指遞送文書,組合後表示"通報并呈遞事務"的連貫動作。《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9年)例舉該詞多用于公文場景,如"通呈緊急軍情至樞密院",強調信息傳遞的規範性與時效性³。
¹《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² 陸容《菽園雜記》卷八,明代古籍
³《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9年
“通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将文書、信息等向上級或相關部門傳達、遞交的過程。
指古代負責接待賓客、傳遞信息的官職或職務,類似現代的禮賓或通傳人員。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史》等典籍。
埃氛班固碧空駁難寵待蟲龁鼠傷出自意外大模屍樣盜篡大閹蹀堶翻身仗豐端高慶奎高文廣譜古渡禾蔈合江樓橫曆亨鱻皇時胡秦護秋儉存奢失結絡街談巷諺幾诃悸噤靜暢鼱鼩九重城誇士誇衆葵扇廊廟材軨積領事館美人遲暮木奴南極仙翁攀擁攘卷如儀煽熾膻芗誓天四推縮囊同德維城微穆五松詳考銜索小不平狎興犀布燮理陰陽心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