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的别稱。原作“於菟”,於音“烏”,故也作“烏菟”。 晉 左思 《<吳都賦>》:“烏菟之族,犀兕之黨。”一本作“ 於菟 ”。 宋 黃庭堅 《題雙澗寺》詩:“二水犇犇鳴屋除,松林落日吼烏菟。”
指日月。烏,謂日;菟,通“ 兔 ”,謂月。 北齊 李清 《造報德像碑》:“烏菟輪虧,寒暑迴復。” 明 無名氏 《四賢記·遘難》:“舉目烏菟,深悲鶴影孤;離鄉背井,兩足似飛鳧。”
“烏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烏菟”是虎的别稱,源自古語“於菟”(“於”音同“烏”)。這一用法在《吳都賦》《題雙澗寺》等古籍及詩詞中均有體現。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2)提到“烏菟”形容“昏暗無光”,但這一解釋未見于高權威性來源,可能為誤傳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用法。
“烏菟”的核心含義為虎的别稱,其演變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吳都賦》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烏菟(wū tú)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黑色的腳趾。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腳趾黑暗而丑陋的顔色。
烏菟的部首是亻(人字旁)和艹(草字頭),并且包含了12個總筆畫。
烏菟一詞的來源較為晚期,最早出現于宋代的《開元釋教皇帝開谕警訓贊》一書中。在繁體字中,烏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烏菟一詞可能有其他漢字寫法。然而,目前沒有詳細的資料表明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1. 他長時間穿着封閉的鞋,結果腳趾變得烏菟了。
2. 她不喜歡穿涼鞋,因為她覺得自己的腳趾烏菟。
烏菟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通常是作為一個獨立詞出現。
近義詞是指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詞語。目前沒有與烏菟具有相似意思的詞彙。
反義詞是指意思相反的詞語。與烏菟相反的詞彙是“白淨”、“紅潤”等詞語,用來形容腳趾顔色淡而美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