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通”。猶溝通。通過聯繫使彼此相通。 魯迅 《華蓋集續編·空談》:“群衆領袖本沒有和 段祺瑞 等輩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鈎通。” 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籠統’固然是‘全’,‘鈎通’‘調和’也正是‘全’呀!”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節:“原始公社社會的猶太教,一經 耶稣 的改革便成為奴隸社會的信仰,再經煩瑣哲學家的鈎通便為封建時代的護符。”
“鈎通”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鈎通”意為通過聯繫使彼此相通,與“溝通”同義,屬于中性詞。例如朱自清在《“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中寫道:“‘籠統’固然是‘全’,‘鈎通’‘調和’也正是‘全’呀!”。
需與“勾通”區分:“勾通”為貶義詞,指勾結串通(如“勾通外敵”),而“鈎通”無此負面含義。
“鈎通”是“溝通”的舊式表達,常見于特定曆史文本,現代語境建議使用“溝通”以避免混淆。
鈎通(gōu tōng)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鈎和通。
鈎的部首是鈎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是4畫。通的部首是門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是8畫。
鈎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書法藝術。在書法中,鈎是指用筆勾畫的彎曲線條,通則指書法筆畫的流暢通順。鈎通因此被賦予了“技巧娴熟,運用流暢”的含義。
鈎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鈎通」。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鈎通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鈎通分别寫作“鈎通”。這一寫法延續至清朝,後來才逐漸演變為現代的「鈎通」。
1. 他的字寫得非常鈎通,一看就是有功底的書法家。
2. 這位老師講解得非常鈎通,讓學生們都能理解。
1. 通達:形容思維靈敏,理解能力強
2. 鈎心鬥角:指勾心鬥角、争鬥不休
3. 一鈎見血:形容說話或寫文章切中要害,直指中心
1. 靈活:形容行動或思維機智、敏捷
2. 流暢:形容動作或文字連貫流暢
3. 熟練:形容技能熟練、熟悉程度高
1. 笨拙:形容行動或言談不靈活、不敏捷
2. 不通:形容行動或思維不流暢、不順暢
3. 不熟練:形容技能不熟練、不熟悉程度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