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莊子》“得魚忘筌”事,指托意于言辭。 唐 宋之問 《遊稱心寺》詩:“理契都無象,心冥不寄筌。 安期 庶可揖,天地得齊年。”參見“ 言筌 ”。
寄筌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與文獻用例分析:
一、字源解析
"寄"本義為托付、依附,《說文解字》釋作"寄,托也"(《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1963年版)。"筌"為捕魚竹器,《莊子·外物》載"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後引申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二、核心語義
該詞由唐代詩人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委曲》中首次組合使用,原句"道不自器,與之圓方;寄筌于象,得意而忘"表達藝術創作中形式與意境的關系,指通過具體意象(筌)寄托深層意蘊,最終超越形式束縛的創作理念。
三、現代引申
在文藝理論領域,該詞被引申為"借助媒介傳遞思想"的創作方法論,與西方符號學中的"能指與所指"理論形成跨文化呼應(參見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語言學研究中則借指語言符號承載文化信息的特殊功能。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中國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辭書,核心例證來自《全唐詩》校勘本。
“寄筌”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文學詞彙,其含義與《莊子》中的典故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出自《莊子·外物》的“得魚忘筌”典故。其中“筌”指捕魚工具,莊子用“得魚忘筌”比喻達到目的後應超越工具本身。由此衍生出“寄筌”一詞,指通過言辭寄托深層含義,但最終要突破語言形式的束縛。
唐代詩人宋之問在《遊稱心寺》中寫道:“理契都無象,心冥不寄筌”,表達對佛理的領悟已超越文字表象。這種用法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中“言不盡意”的創作理念。
•言筌:與“寄筌”互為表裡,指語言作為表意工具
•得意忘言:魏晉玄學提出的類似概念,強調把握精神實質
•不落言筌:宋代嚴羽《滄浪詩話》提出的詩學主張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常用于文藝評論領域,形容藝術作品通過特定形式傳遞深層意蘊,如“導演通過鏡頭語言寄筌,引發觀衆對生命本質的思考”。
注: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藝術評論中。
安隱保健球鼻笑嗶啁顫抖搜常模承擯承天之祐齒盼處分當理大事化小放燈風埃過境鴻懿黃口小兒隳頹魂色集大成吉光裘佶栗進冊阱室勁疾矜奢老寋了不成理兵漏網之魚路門學鹿銜草埋光目擊者幕南惱駡疋鄭蒲桃酒濮議氣羸瓊珶勸職騷客刹末山家審思十步芳草拾投戍夫素管蘇門四學士索隱行怪訴雪台顔貪生怕死讬號溫潔下采宵喚習非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