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筌的意思、寄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筌的解釋

《莊子》“得魚忘筌”事,指托意于言辭。 唐 宋之問 《遊稱心寺》詩:“理契都無象,心冥不寄筌。 安期 庶可揖,天地得齊年。”參見“ 言筌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寄筌”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文學詞彙,其含義與《莊子》中的典故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核心含義

該詞出自《莊子·外物》的“得魚忘筌”典故。其中“筌”指捕魚工具,莊子用“得魚忘筌”比喻達到目的後應超越工具本身。由此衍生出“寄筌”一詞,指通過言辭寄托深層含義,但最終要突破語言形式的束縛。

二、文學應用

唐代詩人宋之問在《遊稱心寺》中寫道:“理契都無象,心冥不寄筌”,表達對佛理的領悟已超越文字表象。這種用法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中“言不盡意”的創作理念。

三、相關概念

•言筌:與“寄筌”互為表裡,指語言作為表意工具
•得意忘言:魏晉玄學提出的類似概念,強調把握精神實質
•不落言筌:宋代嚴羽《滄浪詩話》提出的詩學主張

四、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常用于文藝評論領域,形容藝術作品通過特定形式傳遞深層意蘊,如“導演通過鏡頭語言寄筌,引發觀衆對生命本質的思考”。

注: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藝術評論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寄筌

寄筌(jì quá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是古代的文言詞彙。下面将詳細介紹寄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寄筌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寄筌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寸(cùn)和竹(zhú)。寸是右手部首,而竹是左手部首。根據筆畫的劃分,寄筌詞共含有12個筆畫。

來源

《寄筌》一詞出自馬緻遠的《西華山夢溪筆談》。據說寄筌是古代一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古人會将信劄或其他物品系在竹筌上,然後扔入河流,讓河水順流而下将其運送到目的地。因此,寄筌這個詞就與傳遞信息、溝通等含義相關。

繁體

寄筌的繁體字為「寄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寄筌」的寫法是「寄籤」,其中的「籤」用竹偏旁表示。這種寫法更強調寄筌與傳遞信息有關。

例句

「他用寄筌的方式向遠方的朋友表達了祝福。」

組詞

寄别、筌船、寄托、筌室、寄懷等。

近義詞

傳信、傳訊、通報、禀報、傳達等。

反義詞

乖離、隔離、斷絕、脫離、分離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