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全家。《左传·成公二年》:“ 共王 即位,将为 阳桥 之役,使 屈巫 聘于 齐 ,且告师期, 巫臣 尽室以行。” 杜预 注:“室家尽去。” 唐 杜甫 《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新唐书·循吏传·贾敦颐》:“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弊甚。” 清 黄遵宪 《逐客篇》:“驩呼满载归,羣夸国极乐,招邀尽室行,后脚踵前脚。”
(2).满座;一室。 晋 潘岳 《笙赋》:“乐声发而尽室欢,悲音奏而列坐泣。” 唐 姚鹄 《题终南山隐者居》诗:“夜吟明雪牖,春梦闭云房;尽室更何有,一琴兼一觴。”
“尽室”是汉语中具有特定语义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全家”或“整个家庭”,常见于古籍及文言语境。以下从词义解析、语用特征、文献例证三方面展开说明:
词义解析
“尽”表示“全部、整个”,“室”本义为房屋,引申为“家庭、家眷”。《说文解字》释“室”为“实也,从宀从至”,段玉裁注“室者,人所止也”,即人居之所,后演变为家族单位。两字组合为偏正结构,强调范围的完整性,如《诗经·邶风·北门》“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中“室人”即家人,而“尽室”更凸显全体成员。
语用特征
该词多用于描述举家迁徙、避祸或共同行动的场景,含庄重或紧迫色彩。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尽室以行”指晋文公流亡时携全家出行;《后汉书·独行列传》载“尽室避难”描述东汉名士避乱之举。现代汉语中,其使用多见于仿古文体或学术论著,口语中常以“全家”“举家”替代。
文献例证
唐代杜甫《述怀》诗“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此处“尽室”指诗人携家逃难之状。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载“靖康之乱,中原人士扶携南渡,几尽室焉”,亦以“尽室”概括家族整体迁移行为。
“尽室”作为历史词汇,承载古代家族制度与迁徙文化内涵,其语义在历代文献中保持稳定,成为研究传统社会形态的语言标本。
“尽室”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整个家庭或所有家人。
指整个房间或所有在场的人。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尽室”解释为“尽力完成任务”,但此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对“尽”字的引申误读。建议结合上下文及古籍用例理解该词。
奥衍魃虐焙火标船不知世务彩印颤袅超进宸景持循纯美粹然岛子定刑冬夫夺眶而出二京赋发话凤头冠风弦分频附骥蝇改殡高绛瓜绵冠緌趹步龟胸顾心还安画楼坚顽嗟赏塉卤技穷咀嚼英华居重空簿冷暖玉理恤緑肥红瘦没祥幎历莫高窟宁业疲惫不堪品藻破弊乞乡郡柔毛撒酒风三长四短善富舍采神宵顺水行舟脱监文墨无緖享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