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託蹤 ”。
亦作“ 託蹤 ”。寄托形迹、形體。 宋 胡宿 《徐紫微問候啟》:“間者修好寶鄰,託蹤後乘,忝無辱命,良自依仁。” 宋 強至 《代謝許州相公狀》:“樗散之資,復託蹤而得地。” 明 徐渭 《将至蘭溪夜宿沙浦》詩:“託蹤蒲稗根,身共鷗鳧夢。”
“讬蹤”(tuō zōng)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寄托形迹或形體,常用來表達将自身的存在、蹤迹或精神寄托于某種環境、事物或意象中。該詞亦可寫作“託蹤”,屬于異體字現象。
隱逸情懷
多見于詩詞,如明代徐渭《将至蘭溪夜宿沙浦》中的“託蹤蒲稗根,身共鷗鳧夢”,通過将蹤迹寄托于水草(蒲稗)與鷗鳥、野鴨共處,體現超脫塵世的意境。
仕途際遇
宋代強至在《代謝許州相公狀》中用“樗散之資,復託蹤而得地”,比喻自己像無用之木(樗散)般平凡,卻因機緣獲得立足之地,暗含謙遜與感激。
該詞現代已罕用,主要作為古典文學研究的對象。如需深入理解,可結合具體詩文語境分析其隱喻手法。
《讬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追蹤、追尋蹤迹。
《讬蹤》的部首是言,總共有12個筆畫。
《讬蹤》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韓策》中,用以形容追蹤搜索目标的行為。
《讬蹤》的繁體寫法為「託蹤」。
在古時候,《讬蹤》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1. 警察正在讬蹤逃犯的行蹤。
2. 偵探小說中的主人公總是有出色的讬蹤能力。
1. 追蹤:表示緊緊跟隨并尋找行蹤的意思。
2. 讬諾:表示受人委托許下諾言。
3. 行蹤:表示人或物體的活動軌迹。
追尋、追迹、追蹤
放棄、失蹤、脫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