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稅銀。《宋史·孝宗紀二》:“壬寅,蠲 兩淮 歸正人撮收課子。”
(2).督教兒子讀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三·癸未丙戌會元》:“ 辰玉 辛丑授官後,即奉差歸裡,日惟課子,每命一題,輒自作一首。”《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在家裡,每晚同 魯小姐 課子到三四更鼓。” 沉昌直 《修分湖志憶及家乘得詩》之十:“反覆丁甯字字箴,寒燈課子到更深。”
(3).锞子。課,通“ 錁 ”。金銀小錠。《撚軍歌謠·你要不拿咱不要》:“又掏金,又摸銀,元寶課子往外撂。”
“課子”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在特定曆史時期征收的臨時性賦稅,通常以谷物等實物形式繳納。例如《宋史·孝宗紀二》記載:“蠲兩淮歸正人撮收課子”,說明其作為稅銀的用途。
指父親或長輩督促、教導兒子學習。這一用法在明清文獻中常見,如:
“課”通“锞”,指古代用作貨币的小型金銀錠。例如《撚軍歌謠》中描述“元寶課子往外撂”,印證了這一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儒林外史》等原始文獻。
課子(kè z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從詞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對課子進行介紹。
課子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漢字:課、子。其中,“課”是主體部分,常被用作動詞或名詞,意為學習或教育的内容;“子”則常被用作名詞,表示關系或作為名詞後綴。
“課”字的部首是讠,意為言辭,它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筆畫數為6。而“子”字的部首是子,它是一個單獨的漢字部首。筆畫數為3。
課子這個詞的來源可能是受到了古代的教育制度的影響。在古代,孩子們會在家裡或學校接受課程的教育,通過學習來獲取知識和技能。
繁體字“課子”保留了原來的意思和拼寫,隻是在字形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課子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文字的演變使得現代漢字和古漢字的形态有所差異。然而,課子這個詞的基本意義并沒有改變。
下面是一些使用課子的例句:
1. 我們今天有三節課。
2. 這個課子很重要,一定要好好學。
3. 請在作業本上完成這個課子。
一些與課子相關的組詞有:上課、課時、課程、學課等。
與課子的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學習、教育、學問。
與課子的意義相反的詞語有:休息、放假、遊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