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勤儉。謹,通“ 勤 ”。《藝文類聚》卷四七引 晉 司馬彪 《續漢書》:“司徒公一人,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遜順謹儉,養生送死,事則議其制,建其度。”
(2).謹慎儉約。《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恡惜。”
“謹儉”是漢語中表達個人品質的複合詞,由“謹”與“儉”二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謹”指“慎重、小心”,強調行為态度的嚴謹;《現代漢語詞典》釋“儉”為“節省、不浪費”,突出生活用度的節制。二者結合後,“謹儉”指“言行謹慎且生活節儉”的雙重品德規範。
從詞義發展看,“謹儉”最早見于儒家經典文獻,如《論語·學而》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謹德觀,《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記載“儉,德之共也”的論述,二者共同奠定了該詞的倫理内涵。漢代《說文解字》将“儉”訓為“約也”,段玉裁注稱“約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進一步強化了道德約束的意蘊。
在具體語境中,“謹儉”既可形容個體的修身準則,如《後漢書·張衡傳》載“衡性謹儉,不慕當世”,也可指代群體性的行為規範,如《宋史·食貨志》強調“王者謹儉以率天下”。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品德評述或曆史人物評價,例如“家風謹儉”“為官謹儉”等表述。
“謹儉”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勤儉(“謹”通“勤”)
指勤勞節儉,強調在行為上勤勉且生活儉樸。例如《藝文類聚》引晉代司馬彪《續漢書》提到,司徒公的職責包括教導百姓“孝悌遜順謹儉”,即通過勤儉來規範民生。
謹慎儉約
側重于行事周密、節儉克制。如《三國志·魏志·荀彧傳》中描述荀彧“行己謹儉”,即為人處世謹慎且不奢靡。
需注意,“謹”通“勤”的用法屬古漢語通假現象,現代多直接以“勤儉”替代第一層含義。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等工具書。
白首白須公悲怨邊幾不謀而合草料場察理呈臆谶瑞啜咤畜生翠雲寸柄寸田尺宅當衆短少嘟嘟哝哝獨邁遁心廢滅吠形吠聲分秧府分光儀郭術合獨河漫灘候拜渾殽精景井陉口倦遊看風行船匡導苦勞磊珂淩霄花鱗翮林鐘角流官缦缦夢斷木檄凝錦偏介飄然掊取虬曲氣虛歧頤如訴如泣深拱省憲神隱書介庶母岧岧推辭消絶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