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滅的意思、廢滅的詳細解釋
廢滅的解釋
(1).廢棄毀滅。《墨子·非攻下》:“夫殺之人,滅鬼神之主,廢滅先王,賊虐萬民,百姓離散,則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晏子春秋·谏下二一》:“讒諛萌通,而賢良廢滅。”
(2).謂滅亡、滅絕。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料民》:“惑于神怪愚誣之説,而以是徵 幽 之廢滅。” 魯迅 《野草·死後》:“假使一個人的死亡,隻是運動神經的廢滅,而知覺還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
詞語分解
- 廢的解釋 廢 (廢) è 停止,不再使用:廢弛(應該施行而不施行)。廢除。廢黜(罷免,革除)。廢帝(被廢黜的皇帝)。廢棄。廢止。廢置。因噎廢食。 沒有用的,失去效用的:廢話。廢品。廢墟(受到破壞之後變成荒蕪的地
- 滅的解釋 滅 (滅) è 火熄:熄滅。 消失,喪失:滅口。滅亡。不可磨滅。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株連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親屬,都被一起殺掉)。 淹沒:滅頂之災。 亡明着 筆畫數:; 部首:火; 筆
專業解析
廢滅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廢止消亡
指事物被廢除、消滅而徹底消失。
- 《漢語大詞典》釋為“廢棄滅亡”,強調事物因被廢止而消亡的過程。
- 例:古代制度因時代變遷而廢滅(《漢語大詞典》)。
-
徹底摧毀
含強制消除、使之不複存在之意,多用于政權、制度等抽象概念。
- 《現代漢語詞典》注解:“使滅亡;毀滅”,如“廢滅舊法,立新規”。
二、用法特征
- 文言色彩:屬書面語,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論述。
- 對象範疇:常指向制度、禮法、政權等系統性事物(《辭源》)。
三、文化内涵
承載“革故鼎新”的傳統思想,如《淮南子》中“廢滅先王之典”體現對舊制的批判性揚棄(《漢語大詞典》)。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廢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èi miè,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廢棄毀滅
指主動或被動地使某事物被廢除并徹底毀壞。例如《墨子·非攻下》提到“廢滅先王”,指對先王制度的廢棄。
- 滅亡、滅絕
強調事物或群體的徹底消亡。如魯迅在《野草·死後》中用“廢滅”形容死亡後知覺尚存的痛苦狀态,暗喻精神層面的毀滅。
二、使用場景與引申
- 文學與曆史語境:常用于描述制度、國家或文明的消亡,如唐代柳宗元《非國語》中分析周幽王滅亡時提到“廢滅”。
- 哲學與批判:多含貶義,如《晏子春秋》批判讒言導緻賢良之士被“廢滅”。
- 現代引申:可指抽象概念的徹底消失,如傳統習俗、文化精神的消亡。
三、例句參考
- “讒諛萌通,而賢良廢滅。”(《晏子春秋》)
- “假使一個人的死亡,隻是運動神經的廢滅,而知覺還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魯迅《野草·死後》)
四、補充說明
該詞在古籍中更常見,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或學術讨論中仍具表現力。其結構為“廢”(半包圍結構)與“滅”(上下結構)結合,強化了“徹底性”的語義。
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詳細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頒揚必要條件不勤逋違燦錯蹈弦吊牌刁黠東海公洞心發展鳳團分齊幹股割肉補瘡瓜蘆後撤扈閣火夾加劇僵立見機而行解悶徑衢金桂進究快滿狼牙老劣磊浪林郎猛銳面蠒鳥耘傍若無人偏遠辟寒钗千裡棹芊綿青德青鳥殷勤蚺蛇藤肉燎溽景入井三寸銀鈎上下班上哲審時度勢沈醟石牓實益守恒讨羹飯條畫荼苦橐駞頑狠委迤相敬如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