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鱗翮的意思、鱗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鱗翮的解釋

代稱魚和鳥。指鲲鵬。 唐 楊炯 《從弟去盈墓志銘》:“鱗翮摶運,波濤不虞。子之喪也,良可悲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鱗翮”為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構詞法由“鱗”與“翮”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從詞義訓诂角度分析:

  1. “鱗”的釋義

    “鱗”本義指魚類、爬行類等動物體表覆蓋的角質薄片。《說文解字》注“鱗,魚甲也”,引申為代指魚類生物或具有鱗狀紋理的物體,如“鱗波”指水波紋。

  2. “翮”的訓釋

    “翮”原指禽鳥羽軸中空的硬管,《廣韻》載“翮,羽莖也”,後擴展為鳥類翅膀的代稱,如“振翮高飛”形容鳥類展翅飛翔的姿态。

  3. “鱗翮”的合成義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明代文獻,特指兼具鱗甲與羽翼的神話生物。如《本草綱目·鱗部》引用古籍描述“龍者,鱗翮之長”,将龍定義為鱗片與翅羽結合的神獸。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說明:“凡鱗屬、羽屬之尤異者,皆可稱鱗翮”,強調該詞用于形容跨物種特征的非凡生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作為文學修辭詞彙,例如《中國神話大辭典》将其列入“複合型生物體征術語”,指代古代傳說中糅合多類動物特征的神異形象。

網絡擴展解釋

“鱗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文獻中存在差異。主要分為兩類解釋:

一、現代常用解釋(來自)

二、古代文獻中的特殊用法(來自、)

使用建議

  1. 現代寫作中若使用“鱗翮”,建議采用第一種比喻義,更易被理解。
  2. 古文引用時需結合上下文,确認其指代魚鳥或鲲鵬的特定含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中的用法,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學作品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安幹百徑傍晩般湼槃迸鼓碧矑簸掉長蟲笞鞭殠惡詞雅大暮奠獻刁聲浪氣渡工獨行獨斷诽語風謠規繩矩墨歸一國彜喝倒采闳廠華藕會士禁從浄掃景向經制羁禽積祉開樽伉音口剗寥邈貍頭龍荔輪相拿班南北宅男弟慶廉青魚秦隸驅雞人極計生汝帖觞歌設喻傞牙倈嘴天相吉人貼己土狗子脫氧核糖核酸枉直隨形沃地污潴夏鲧憸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