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正教導。《後漢書·蔡邕傳論》:“匡導既申,狂僭屢革,資《同人》之先號,得北叟之後福。”
匡導是漢語中表示“糾正引導”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規範與指引幫助對象回歸正途或實現提升。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詞由“匡”與“導”兩字構成:“匡”取“糾正、扶正”之義,如《左傳·襄公十四年》中“善則賞之,過則匡之”;“導”則強調“啟發、疏通”,如《論語·為政》中“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在具體用法上,《漢語大詞典》指出,“匡導”多用于教育、管理等領域,指針對錯誤或不足進行系統性糾正與指引,例如“匡導學生樹立正确價值觀”。其近義詞包括“規正”“督導”,反義詞則為“縱容”“放任”(《同義詞反義詞詞典》,2019)。
從語義演變看,《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提到,“匡導”在近代漢語中逐漸從單一的行為糾正擴展至思想、方法等層面的全面引導,例如文獻中“匡導民風,化育德行”的用例。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如“政策匡導行業健康發展”(《現代漢語規範詞典》,2020)。
例句參考:
“匡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讀作kuāng dǎo,意為“糾正教導”,強調通過引導或指正來幫助他人修正錯誤。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蔡邕傳論》:“匡導既申,狂僭屢革”,指通過規勸教導使僭越行為得到改正。
構詞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教育、訓誡行為的描述,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敗遁疤瘌眼兒暴熭背鄉長潸孱肌孱軀朝日蓮車笠之盟赤手褫削吹笛單稱判斷道試底藴鹗鷇縫綴勾鐮腿寡态豪悍江次矜伐禁府集通鐵路眷客軍帖抗澇抗言抗原阃正蹥蜷禮拜天柳笛馬糞冒涉馬牙消面颔妙筆生花命侶密使摩加迪沙難保缥節輕媚青溪窮城訖已時表實際工資諟正守備鼠雀之牙殊賞司阃談話貪侵毋類先行詞襲常綴瑣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