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il] 所付出的艱苦勞動
認為自己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1).勞苦;苦心勞形。《後漢書·宦者傳·呂強》:“三公得免選舉之負,尚書亦復不坐,責賞無歸,豈肯空自苦勞乎?” 明 張居正 《答織造許樞使書》:“官無私弊,民不苦勞。”
(2).指曾經為事業勞苦過,有一定的貢獻。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八:“這老闆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排他第八。”
“苦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勞苦、辛苦勞累()
指身體或精神上的辛苦付出,如《後漢書·宦者傳》中提到的“空自苦勞”,即強調勞苦的狀态。
例句:周立波《暴風驟雨》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體現對辛苦勞動的認可。
對事業的貢獻()
指雖未取得顯著成就,但曾為某件事付出努力,如俗語“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苦勞”既指具體的辛勞狀态,也包含對過去貢獻的認可,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側重點。
“苦勞”是一個漢字詞彙,常用來形容辛勤勞動或困苦的勞作。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苦和勞。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付出辛苦的勞力。
拆分後的部首是“艹”,表示植物。它具體由兩個筆畫構成。
“苦”這個字,由5個筆畫組成。第1、2、3、4、5筆分别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畫出,形成了一個草字頭和兩個拖尾。
“勞”這個字,由7個筆畫組成。第1、2、3筆分别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畫出一個草字頭,第4、5、6、7筆則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畫出,形成了一個上面有個紅冠的人的形象。
“苦勞”在漢字源遠流長的曆史中形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的《關雎》一詩中,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描寫了井田制度下百姓艱苦勞作的景象。繁體字為「苦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早期的“苦勞”字在字形上略有差異。現今“苦”字中的兩個邊角明顯的形狀更圓潤,而“勞”字的頭部形象則更為簡化。
1. 她花費了一整個夏天的苦勞,種植了一片美麗的花園。
2. 農民的苦勞換來了豐收的果實。
1. 苦心:用心辛苦、努力。
2. 勞累:由于長時間辛勤勞動而感到疲乏。
3. 勞動:進行體力或腦力工作。
1. 辛勞:形容付出辛苦勞動。
2. 辛苦:形容付出心血和努力。
1. 輕松:形容沒有辛勞和壓力。
2. 悠閑:形容無憂無慮,沒有負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