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心的意思、遁心的詳細解釋
遁心的解釋
亦作“遯心”。1.猶言逃避苟免之心。《禮記·缁衣》:“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6*民有遯心。” 陸德明 釋文:“遯,徒遜反。亦作遁。” 陳澔 集說:“遯,謂逃遯苟免也。”
(2).隱晦不明之心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将塞,則神有遯心。”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怡。人心惟危。 口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遁心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遁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
逃避苟免之心
指因畏懼責任或困難而産生的逃避心理。例如《禮記·缁衣》中提到“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意為用政令和刑罰約束民衆,反而會使其産生逃避心态。
-
隱晦不明的心意
形容内心想法模糊或不願表露真實意圖。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寫道“關鍵将塞,則神有遯心”,指思維受阻時,心意會變得隱晦難明。
二、現代延伸理解
在當代語境中,“遁心”常被引申為逃避現實、不敢直面問題的心理狀态。例如面對壓力或挑戰時選擇退縮,或對責任采取回避态度。
三、字詞構成
- “遁”:本義為逃避、隱藏,如“遁世”“遁形”。
- “心”:指心理、思想,強調内在狀态。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心理學領域,描述人物性格或行為動機。例如:“他因屢遭挫折而生遁心,終日閉門不出。”
總結
“遁心”既包含古代文獻中“逃避懲罰”的客觀行為描述(),也涵蓋現代對心理狀态的抽象概括(),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心:遁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一個人内心深處的追求或欲望,尤其是逃避現實或隱私的渴望。
拆分部首和筆畫:遁心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辵和心。它總共有七個筆畫。
來源:遁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的思想。在道家哲學中,追求心靈的自由,擺脫塵世的束縛,是一種重要的追求。
繁體:遁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遁心」。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遁心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是「遁」(辶心),其中的辶部分表示遁離,心部分代表心靈。
例句:他渴望遁心,遠離繁忙的都市生活。
組詞:遁心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遁世(逃避塵世),遁走(逃跑),遁入(深入)等。
近義詞:遁心的近義詞可以是遁世、逃避、追求自由等。
反義詞:遁心的反義詞可以是追求現實,投入真實世界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