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貌。《文選·張衡<西京賦>》:“幹雲霧而上達,狀亭亭以岧岧。” 薛綜 注:“亭亭,岧岧,高貌也。”岧,一本作“ 苕 ”。 宋 葉適 《齊雲樓》詩:“奕奕擇重樓,岧岧立平地。” 明 周履靖 《錦箋記·醉春》:“岧岧金刹标,搖搖青斾招。” 清 李重華 《望太白》詩:“ 太白 羣山外,岧岧淡莫分。”
(2).引申為高超。 晉 陶潛 《扇上畫贊》:“岧岧 丙公 ,望崖輒歸。”
“岧岧”是“岧”的疊用形式,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讀音與結構
“岧”讀作zhào(四聲),屬于上下結構的會意字,由“山”和“召”組成。其中,“山”表意,指代山體;“召”既表聲,也暗含“呼喚、回響”之意,整體描繪高山聳立、氣勢恢宏的景象。
詞義解析
與“岹”的關系
根據網頁信息,“岧”與“岹”字形相近,但“岹”更側重描述山體陡直如削的形态,而“岧”更強調高聳且帶有回響感的意境,兩者在古籍中可能因形近而混用。
總結來說,“岧岧”是一個文學性較強的疊詞,多用于詩文或書面語中,生動展現山巒層疊、險峻壯觀的畫面。
《岧岧》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指群山聳立的樣子。這個詞可以形容山峰、山脈等高聳的景象。
《岧岧》的拆分部首是山(山字形狀),它由14個筆畫組成。
《岧岧》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小戎》中, 原句為:“瞻彼中林,言岧岧兮。” 這是一首描述秦國遠征的詩篇。
《岧岧》的繁體字為「岧岧」,在繁體漢字中保留了其古樸的形态。
在古代漢字中,岧岧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形态保持相同。這是因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形态保持不變。
1. 山峰巍峨,岧岧而起。
2. 遙望遠方的群山,真是岧岧如怒!
岧岧的組詞:岧柏、岧頂、岧峙。
近義詞有:巍峨、峻峭、陡峭。
反義詞有:平坦、平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