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困知勉行的意思、困知勉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困知勉行的解釋

克服困難以獲得知識,努力實踐以修養品德。語出《禮記·中庸》:“或困而知之……或勉強而行之。” 朱熹 集注:“困知勉行者,勇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 梁啟超 《新民說·論自由》:“觀其困知勉行,厲志克己之功何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困知勉行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哲學意蘊的成語,源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指通過克服困難來獲取真知,憑借勤奮努力來實踐所學。其核心内涵強調認知與實踐的雙重自覺性,體現了儒家對知行關系的深刻思考。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困知”:指在困境中求知。其中“困”既指客觀條件的艱難(如資源匮乏、環境限制),也指認知過程中的困惑阻滞;“知”即求知、明理的過程。
    • “勉行”:意為勉力踐行。“勉”強調主觀能動性下的不懈努力,“行”指将知識付諸實踐的行動。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7卷,第543頁。

  2. 整體釋義

    該成語描述了一種治學與修身的路徑:人需通過主動克服認知障礙來深化理解,并以堅韌意志推動實踐,最終實現知行合一。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困而知之,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強調此過程雖艱辛,但結果與“生而知之”者殊途同歸。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8頁。

二、哲學意涵與儒家背景

  1. 認知的辯證性

    “困知”承認認知的曲折性,反對知識獲取的輕易性。如《中庸》所言:“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将“困知”列為三種求知方式之一,凸顯逆境對心智的磨砺價值。

    來源:《禮記·中庸》(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第1623頁。

  2. 實踐的能動性

    “勉行”呼應儒家“力行近乎仁”的理念,主張行動需超越被動執行,通過持續自我鞭策達到道德與能力的提升。清代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進一步指出:“困勉之功,正破怠惰之病”,強調其對抗人性弱點的意義。

    來源: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中華書局,2009年版),卷三。

三、現代引申與應用

在現代語境中,“困知勉行”常用于形容:


“困知勉行”不僅是一個描述求知态度的成語,更承載了儒家“知行互發”的哲學框架。它主張将認知困境轉化為深化理解的契機,以實踐意志 bridging 知識與行動的鴻溝,至今仍為治學、修身提供方法論啟示。

網絡擴展解釋

“困知勉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困知”指遇到困難時仍堅持求知,“勉行”意為盡力實踐。整體指在克服困難中獲取知識,并将知識付諸努力實踐。

二、出處與背景

  1. 經典來源
    出自《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
    儒家認為,無論通過何種方式獲得知識或實踐,最終目标一緻,強調學習與實踐的重要性。

  2. 思想内涵
    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提到“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将其視為治學修德的必經過程。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與思想關聯

五、現代意義

該成語鼓勵人們在逆境中堅持求知,并将知識轉化為行動,適用于教育、個人成長等領域,強調“知”與“行”的統一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中庸》原文或朱熹、王守仁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奧主便易殡葬捕案部陳不老春蒼勁柴壩乘時乘勢誠信車鞅饬兵寵顧吹毛劍錯躬殆其道言豆奶返老鳳絲雁柱槅窗鈎辀光闡關押瞽言妄舉好丹非素火杏貨匨加持夾腰解放區謹好畿畎可式诳嘴蘭室砺嶽盟河陋污迷走神經魔芋南歐腦瓜子秾茂漂蕩嗆白峭鲠清曹寝止熱心快腸沙礫麝香褐十二處始笄輸入松屑田業聽覽馱轎香積寺攜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