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獺傘 ”。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八:“﹝ 丁初 ﹞出行塘,日暮迴,顧有一婦人,上下青衣,戴青繖,追後呼:‘ 初 掾待地。’…… 初 因急行,走之轉遠,顧視婦人,乃自投陂中,氾然作聲,衣蓋飛散,視之是大蒼獺,衣繖皆荷葉也。”後因稱荷葉為“獺傘”。繖,同“ 傘 ”。 元 楊維桢 《玉蓮曲》:“波寒沉獺傘,愁殺野鴛鴦。”
“獺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ǎ sǎn,其含義和來源可綜合解釋如下:
“獺繖”亦作“獺傘”,指荷葉。這一稱呼源于晉代幹寶《搜神記》中的一則故事:一名青衣婦人頭戴青傘,後被識破是大蒼獺所化,其衣傘皆為荷葉,因此後人以“獺傘”代指荷葉。
《搜神記》卷十八記載,丁初在塘邊遇一婦人,婦人實為獺妖,其傘為荷葉所化。故事中“衣繖皆荷葉”的描述成為“獺繖”一詞的由來,後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如元代楊維桢《玉蓮曲》中的“波寒沉獺傘,愁殺野鴛鴦”。
該詞因神話色彩常用于詩詞,以荷葉象征自然靈性或隱喻奇幻意象。例如荷葉在水面的形态與傘相似,且與獺(常栖息水邊)相關聯,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
“獺繖”是古漢語中對荷葉的雅稱,源于神話故事,兼具形象描述與文學想象。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搜神記》原文或相關詩詞注解。
《獺繖》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獺鼠用來梳理毛皮的梳子。獺繖一詞中的“獺”是指獺鼠,“繖”則是指梳子。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含義直接表達了梳理和整理的意思。
《獺繖》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犭”和“纟”,其中“犭”表示與動物有關,而“纟”則是與紡織品、線繩相關的部首。根據它們的部首,可以推測該字與動物、紡織品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4,相對較多。
《獺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說文解字》是一部漢字字義、構造的辭書,它對漢字進行了系統的分類與解釋。這本辭書的作者是東漢末年的許慎。
《獺繖》的繁體字形為「獺繖」。
在古代,人們使用篆書、隸書等不同的書寫方式。根據古代字典《康熙字典》中關于《獺繖》的記錄,它的古代漢字寫法為「獺囟兀彡一辶」。
1. 他拿着獺繖,細心地為自己的羽絨服刷理着。 2. 小寶得到一把精美的獺繖,對它非常喜愛。
獺鼠、獺皮、繖子、獺梳、獺毛
梳子、刷子、毛梳、理發梳
理順、亂糟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