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帜。《后汉书·刘盆子传》:“ 寳 从后悉拔 赤眉 旌帜,更立己幡旗。”《新唐书·令狐綯传》:“时 浙西 杜审权 使票将 翟行约 率千兵与 湘 会,未至而 湘 覆,贼伪建 淮南 旌帜诱之,亦皆陷。”《三国演义》第十七回:“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旛,四方五斗旌帜。”
“旌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ng zhì(注音:ㄐㄧㄥ ㄓˋ),其基本含义为旗帜,尤其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旌帜”由“旌”和“帜”组成,泛指旗帜。其中,“旌”原指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后泛指旗帜;“帜”即旗帜的总称。两者结合后,词义更偏向于标识性、象征性的旗帜。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与“旌旗”的关联与区别
另一相关词“旌旗”(jīng qí)也指旗帜,但更强调领导地位或团体象征意义,如“旌旗所指,万众一心”。而“旌帜”更侧重旗帜本身的功能性,如标识、指挥等。
“旌帜”是古代对旗帜的统称,多用于军事或仪式场景,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后汉书》《三国演义》等典籍。
旌帜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日字旁,右边是幺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幺,共有10个笔画。
旌帜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国,旌帜是用来表示官职和军队阵营的标志。它通常是一面长方形的布带,上面绣有吉祥的图案和文字。旌帜可以在战场上指挥士兵,也可以在庆典和仪式中展示威严。
现代汉字中,“旌帜”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与简体相同。在繁体中,旌帜的字形保留了古代汉字的特点。
在古代汉字中,日字旁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它更加接近正方形,没有现代汉字中的弯曲和圆润。幺字旁也有一些变体,但整体结构与现代汉字相似。
例如,我们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旌旗、旌旗飘扬、祥旌、旗帜、征旗、阵旗。
与“旌帜”相近的词语有:旌旗、旗帜、大旗、军旗、标语。
与“旌帜”相反的词语有:无旗、红旗退让、退旗。
总的来说,“旌帜”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代象征权威、指挥、统一行动的标志或旗帜。它还可以用来描述某个团体或组织的核心价值和理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