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旌帜的意思、旌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旌帜的解释

旗帜。《后汉书·刘盆子传》:“ 寳 从后悉拔 赤眉 旌帜,更立己幡旗。”《新唐书·令狐綯传》:“时 浙西 杜审权 使票将 翟行约 率千兵与 湘 会,未至而 湘 覆,贼伪建 淮南 旌帜诱之,亦皆陷。”《三国演义》第十七回:“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旛,四方五斗旌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旌帜,汉语词汇,由“旌”与“帜”两个单字复合构成。《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古代仪仗用的旗帜,亦可泛指具有标识意义的旗帜。从构字法分析,“旌”从㫃(yǎn,旗杆装饰)从生,本义为用牦牛尾或彩色羽毛装饰的旗杆,后特指指挥军队的旗帜;“帜”从巾从戠(zhī,标志),《说文解字》训作“旌旗之属”,强调其作为标识物的功能属性。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存在三层内涵演变:

  1. 军事标识: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拔赵帜,立汉赤帜”,指代军队标志旗
  2. 仪仗礼器:《周礼·春官》记载“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其中“旌”属王侯仪仗
  3. 象征符号:引申为精神导向,如《文心雕龙·檄移》以“悬旌蔽天”喻思想传播

据《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考证,汉代后“旌帜”逐渐从具体物象发展为抽象概念,唐代文学作品中已出现“文章为世之旌帜”的比喻用法。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旌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ng zhì(注音:ㄐㄧㄥ ㄓˋ),其基本含义为旗帜,尤其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旌帜”由“旌”和“帜”组成,泛指旗帜。其中,“旌”原指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后泛指旗帜;“帜”即旗帜的总称。两者结合后,词义更偏向于标识性、象征性的旗帜。

  2. 历史文献中的使用

    • 《后汉书·刘盆子传》提到“寳从后悉拔赤眉旌帜”,指拔除敌方旗帜并替换己方标识。
    • 《三国演义》中描述“门旗开处,只见一队军马,打龙凤日月旗旛,四方五斗旌帜”,凸显其在军事场景中的象征作用。
    • 《新唐书》记载了“贼伪建淮南旌帜诱之”,说明旌帜可用于伪装或迷惑敌军。
  3. 与“旌旗”的关联与区别
    另一相关词“旌旗”(jīng qí)也指旗帜,但更强调领导地位或团体象征意义,如“旌旗所指,万众一心”。而“旌帜”更侧重旗帜本身的功能性,如标识、指挥等。

“旌帜”是古代对旗帜的统称,多用于军事或仪式场景,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后汉书》《三国演义》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狗阿猫凹透镜百鬼众魅报亭贬駮波黎博施猜测才锋弛怠宠重打悲阿大计等务迭迁棼刍凤骨龙姿扶帮浮消该桩高行涵育横变教坊借春阶篁净含量近客羁系槺梁来辟婪尾联环礼让旒旍流名漏滴落井投石履业驽马铅刀瓯金盼睐屏帏平陷恰适怯滞青镫耆贤鬈笄筌象鹊画人身三虎生花妙语盛价速射同心合德网屏五权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