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旌栧 ”。
“旌枻”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由“旌”和“枻”兩字組成:
旌(jīng)
本義為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幟,用于指揮或儀仗,後引申為表彰、标識。例如《周禮》中“旌旗”指代軍旗,成語“旌善懲惡”中的“旌”則表褒揚。
枻(yì)
指船槳或船舷,多見于古文。如《楚辭·漁父》中“鼓枻而去”,即劃槳離岸;《史記》中“揚枻擊汰”描述劃槳破浪而行。
組合義
“旌枻”字面可解為“裝飾旌旗的船槳”或“有旗幟的船隻”,可能用于形容儀仗船隊或戰船。因該詞罕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例如,若出現在描寫水戰的古詩中,可能指代插有軍旗的戰船;若在禮儀文獻中,或指皇家舟楫的華美裝飾。
建議遇到此詞時,優先考察原文語境,并參考古代軍事、舟船相關的文獻輔助理解。
旌枻(jīng yí)是一個漢字詞語,既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
旌(jīng)的部首是立,總共有一個筆畫;枻(yí)的部首是木,總共有九個筆畫。
《旌枻》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旌旗》:“旌旗央央,左右弁揚。”其中的“旌旗”即是“旌”,而“央央”指的是鮮明明亮的樣子,于是“旌旗央央”便形容旗幟飄揚、光彩炫耀的樣子。而“旌枻”則是對“旌旗央央”的更形象修飾。
旌枻的繁體字為「旌凌」。
古代将旌枻寫為「旌凌」,其中的「凌」是一種特殊的寫法,稱為「隸變體」。在隸書中,有一些字形根據書寫的需要會有所變化,而「凌」便是「倫」的隸變體。
他的笑容如旌枻般光彩奪目。
旌旗、旌旗央央、旌旗冉冉、枻矢之地
旌旗、光輝、燦爛
黯淡、沉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