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生來適應本地水土氣候。《楚辭·九章·橘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王逸 注:“來服習南土,便其風氣。”一說猶離靡,相連不絕。 郭沫若 《<屈原賦>今譯·九章·橘頌》注:“徠服猶離靡,非來服水土之意。”
(2).猶徕臣。《漢書·武帝紀》:“海外 肅眘 ,北發 渠搜 , 氐 羌 徠服。”
“徕服”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存在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
適應水土氣候
出自《楚辭·九章·橘頌》:“後皇嘉樹,橘徕服兮。”王逸注認為“徕服”指橘樹生來適應南方的水土氣候,即“服習南土,便其風氣”。
相連不絕(郭沫若觀點)
郭沫若在《屈原賦今譯》中提出不同見解,認為“徕服”應解作“離靡”,形容橘樹枝葉繁茂、連綿不絕的狀态。
在《漢書·武帝紀》等文獻中,“徕服”也指邊疆民族歸順臣服,如“氐羌徕服”,即少數民族主動歸附中原王朝。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徕服”讀作“lài fú”,意為“人才超群”,但此解釋與古典文獻差異較大,可能是對另一詞語的誤記或混淆。
《徕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選擇服飾服裝”。通常用來表示對于衣着的選擇和穿着的決定。
《徕服》的部首是“彳”,讀音為“chì”,表示“走路”或“行走”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0。
《徕服》起源于古代漢字,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繁體字為“來服”,在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沿用。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漢字《徕服》的古代寫法是“來服”,其中“來”表示“來”的意思,意味着選擇來自某個地方的服裝。
1. 我今天要穿哪一套徕服呢?
2. 這件徕服非常適合場合。
選擇、服飾、衣着、裝扮、穿着、着裝
裝束、外表、服裝、打扮、衣服、服飾
脫衣、脫服、脫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