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語·魯語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 韋昭 注:“糾,恭也;虔,敬也;刑,法也……因夕月而恭敬觀天法、考行度以知妖祥也。”後謂察舉其罪而慎行天子之法。 晉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君糾虔天刑,章厥有罪,犯關幹紀,莫不誅殛。”《晉書·景帝紀》:“姦臣 李豐 等靖譖庸回,陰構兇慝。大将軍糾虔天刑,緻之誅辟。”
(2).引申為糾舉督正。 清 龔自珍 《<江南生橐筆集>序》:“又本朝糾虔士大夫甚密,糾民甚疏,視前代矯枉而過其正。”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三》:“悲夫!悲夫!将欲更定 姬周 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聖,其孰當之?将欲更 漢 氏也,羣師互有短長,非深於義訓,勇於割聞者,不能也。無已,則我所欲糾虔,姑在夫引書變為徒書之際乎?”
“糾虔”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側重于嚴肅、恭敬地處理事務或秉持莊重的态度。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本義與核心含義:
引申義與用法:
“糾虔”的核心意思是以恭敬、嚴肅、謹慎的态度去處理事務或履行職責,尤其強調在公務或重要場合下的莊重與敬畏。它是一個帶有文言色彩的詞彙,體現了古人對職責和禮法的敬畏之心。
引用參考來源:
“糾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糾虔”由“糾”和“虔”組成:
原始含義
源自《國語·魯語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指通過觀察天象、考究法度來恭敬執行天子法令,帶有“察舉其罪而慎行天法”的意味。
引申義
後演變為“糾舉督正”,即對錯誤行為進行糾正并嚴格監督。例如清代龔自珍在文獻中提及“本朝糾虔士大夫甚密”,強調對官員的嚴格糾察。
“糾虔”最初是古代政治與司法術語,強調恭敬執法,後擴展為對行為的嚴格糾正與監督。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國語》《晉書》及清代文集。
闆脂表識不殰稱謂承意敕命串用刺骨答白淡易道術典藝棟梁之才杜陵砘車法不阿貴非彜忿競傅母俯育工礦企業苟進貫頤鼓奏何許穢賤降下鞠迳寬定宕枯墳野冢勞問樂志聯聯躐除糲藿賣嘴眉頭一放,計上心來猕猴戲難乎為情怕事品格起蹷七留七力青童大君窮徼契券囚綠記其餘漆作觑步任天散輩沈粹深度十教思春司法索莫退屈獻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