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虔的意思、糾虔的詳細解釋
糾虔的解釋
(1).《國語·魯語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 韋昭 注:“糾,恭也;虔,敬也;刑,法也……因夕月而恭敬觀天法、考行度以知妖祥也。”後謂察舉其罪而慎行天子之法。 晉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君糾虔天刑,章厥有罪,犯關幹紀,莫不誅殛。”《晉書·景帝紀》:“姦臣 李豐 等靖譖庸回,陰構兇慝。大将軍糾虔天刑,緻之誅辟。”
(2).引申為糾舉督正。 清 龔自珍 《<江南生橐筆集>序》:“又本朝糾虔士大夫甚密,糾民甚疏,視前代矯枉而過其正。”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三》:“悲夫!悲夫!将欲更定 姬周 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聖,其孰當之?将欲更 漢 氏也,羣師互有短長,非深於義訓,勇於割聞者,不能也。無已,則我所欲糾虔,姑在夫引書變為徒書之際乎?”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虔的解釋 虔 á 恭敬:虔誠。虔敬。虔心。虔信。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糾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解釋
“糾虔”由“糾”和“虔”組成:
- 糾:本義為糾正、調整,引申為恭謹(如《國語》韋昭注“糾,恭也”);
- 虔:意為虔誠、敬畏(如《國語》注“虔,敬也”)。
二、核心含義
-
原始含義
源自《國語·魯語下》:“少采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指通過觀察天象、考究法度來恭敬執行天子法令,帶有“察舉其罪而慎行天法”的意味。
-
引申義
後演變為“糾舉督正”,即對錯誤行為進行糾正并嚴格監督。例如清代龔自珍在文獻中提及“本朝糾虔士大夫甚密”,強調對官員的嚴格糾察。
三、使用場景
- 古代語境:多用于政治或司法領域,如《晉書》記載“大将軍糾虔天刑”,指依法懲治罪行。
- 現代延伸:可形容對信仰、道德或工作的嚴謹态度,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獻研究。
四、文獻例證
- 晉代潘勗《冊魏公九錫文》:“糾虔天刑,章厥有罪”,體現執行法令的權威性。
- 清代龔自珍著作中多次引用該詞,反映其曆史語義的延續與變化。
“糾虔”最初是古代政治與司法術語,強調恭敬執法,後擴展為對行為的嚴格糾正與監督。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國語》《晉書》及清代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虔這個詞,意思是指糾正、改正,特指宗教上對于違背教規的人或事進行糾正。
拆分部首和筆畫,糾虔的拆分部首是纟和虍,構成的筆畫有9畫。
糾虔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是用“緊”和“現”兩個字合成的,用以表示糾正或改正。
糾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糾虔”。
在古時候,糾虔的漢字寫法是“糾虔”,發音為jiū qián。
以下是糾虔的例句:
- 他會勇敢地糾虔錯誤的行為。
- 教師需要糾虔學生的不良習慣。
- 宗教領袖經常糾虔信徒們的違規行為。
一些與糾虔相關的詞彙如下:
- 糾正:指對錯誤、過失進行改正或糾正。
- 改正:指糾正和修正。
- 教導:指傳授知識、指導和教育。
- 指正:指糾正别人說話或文章中的錯誤。
糾虔的反義詞是縱容,指放任不管或縱容錯誤的行為。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