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安貧樂道。語出《論語·學而》:“ 子貢 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鄭玄 注:“樂謂志於道,不以貧為憂苦。” 劉寶楠 正義:“ 鄭 以樂即樂道,與古論同。” 南朝 齊 謝朓 《于安城答靈運》詩:“殉業謝成操,復禮愧貧樂。” 元 王恽 《挽杜止軒》詩:“貧樂能安貴不淫,百年癭海寄浮沉。” 清 王诒壽 《九招》:“故 宣聖 有貴乎貧樂, 疏廣 無取乎財多。”
“貧樂”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指安于貧困、以道為樂的精神境界,核心是「安貧樂道」。這一思想強調在物質匮乏時,仍能保持精神富足,追求道德修養而非物質享受。
經典出處
源自《論語·學而》中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孔子提出「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鄭玄注解為「樂謂志于道,不以貧為憂苦」,即真正的快樂源于對道的追求()。
字義分解
傳統解釋
曆代學者如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強調,此處的「樂」并非被動忍受貧困,而是主動選擇以道義為人生目标,将物質匮乏轉化為修身動力()。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在困境中保持積極心态,體現為「物質清貧但精神豐盈」的生活态度。例如形容寒門學子刻苦求學、基層工作者堅守崗位等場景()。
注意:該詞與「貧窮而快樂」的直譯不同,需結合儒家文化背景理解其道德追求内涵。
貧樂,是由“貧”和“樂”兩個字組成的詞語。貧字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7;樂字的部首是亅,筆畫數為7。
“貧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襄公四年》:“不妄以勉,不貧以樂”。意為不浪費勉力,不過度享樂。在這裡,貧指的是不浪費,樂指的是享受。
在繁體字中,“貧”仍然是寫作“貧”,而“樂”則是寫作“樂”。
古時候,“貧”字的寫法較為繁瑣。《康熙字典》中記載了幾種古體寫法,包括“臏”、“貧”、“賓”等。而“樂”字的古體寫法有“樂”、“楽”等。
以下是一些關于“貧樂”的例句:
與“貧樂”相關的組詞包括:貧苦、貧困、貧窮、樂活、樂趣、樂觀等。
與“貧樂”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節約、簡樸、快樂。
與“貧樂”相反的詞語有:奢侈、浪費、憂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