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究依據。 唐 道宣 《續高僧傳·習禅二·慧命》:“尋事剃落,學無常師,專行‘方等’、‘普賢’等懺,讨據《華嚴》,以緻明道。”
“讨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讨據”指通過探讨、研究來尋找依據或根據()。字面可拆解為: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道宣所著《續高僧傳》中的記載:
「尋事剃落,學無常師,專行『方等』、『普賢』等懺,讨據《華嚴》,以緻明道。」 (描述慧命法師通過研究《華嚴經》來闡明佛理)()
三、使用特點
建議在理解古籍時結合上下文,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獲取更詳細釋義()。
《讨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讨論、辯析事理。通常指通過辯論或讨論來解決問題,探究真理。
《讨據》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言”部,右邊是“聚”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讨據》這個詞的簡體字源于繁體字,繁體字是「討論」。簡化後的簡體字在簡化字方案實施後開始廣泛使用。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讨據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古時候的寫法較為繁複,筆劃有時也有所變動,可以根據具體的曆史文獻進行研究。
1. 我們要開會讨據這個問題,以找到解決方案。
2. 讨據是一種對待問題的有效方法,可以激發思維。
1. 讨價還價:指買賣雙方在價格上進行互相讨論,以達成雙方滿意的價格。
2. 讨好:指刻意取悅他人,以争取對方的歡心。
1. 辯論:指就某個問題或觀點進行明确表述,通過提供事實和證據争論以強調自己的正确性。
2. 讨論:指就某個問題或事物展開交流,以了解各方觀點,達成一緻或取得更好的結果。
1. 接受:意為願意聽從他人的觀點或接納他人的意見。
2. 順從:指無條件地聽從他人的意見或命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