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前者包括水的溫度、顔色、透明度、味道和氣味;後者包括所含各種礦物質的成分和含量。
"水質"是水環境科學領域的核心概念,指水體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所決定的綜合質量狀況。《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水體的物理性質、化學成分和生物群落特征的總和,反映水的使用價值及對人類和生态的影響"(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該定義包含三個維度:
一、物理指标維度 主要包括水溫、色度、濁度、電導率等參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态環境部發布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标準》(GB 3838-2002),濁度超過10NTU即影響飲用水感官性狀(來源:生态環境部官網)。
二、化學構成維度 涵蓋pH值、溶解氧、重金屬含量等關鍵指标。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水質準則》明确指出,鉛濃度應低于0.01mg/L以避免神經系統損傷(來源:WHO官網飲用水标準文件)。
三、生物安全維度 重點關注病原微生物及藻類代謝産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表明,大腸菌群超标可直接導緻腸道傳染病暴發(來源:CDC《飲用水衛生學》2019版)。
水體質量等級劃分依據《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将水質由高到低分為Ⅰ類至Ⅴ類,其中Ⅲ類及以上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來源:全國人大立法數據庫)。該分級體系已成為我國水環境管理的基礎框架,在生态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指導作用。
水質是描述水體質量狀況的綜合指标,涵蓋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水質(water quality)指水體的物理性質、化學成分及生物特征的總和。其評價需通過多項參數和标準進行衡量,例如飲用水、工業用水等分類标準。
物理性質
包括溫度、顔色、透明度、味道和氣味。例如,優質水通常清澈透明且無異味。
化學性質
涉及溶解物質如礦物質(鉀、鈉、鈣等)、氣體(氧氣、二氧化碳)及有機物含量。pH值(酸堿度)和溶氧量是關鍵參數,如pH=7為中性,溶氧量影響水生生物生存。
生物特性
包括細菌、微生物、浮遊生物等存在情況。例如,過量微生物可能引發水體污染。
水質管理需結合監測與幹預,例如通過過濾、曝氣等方法提升水體質量。保護水源地是維持優質水質的關鍵措施。
如需更完整參數(如硬度、鹽度等),可參考相關水質标準文件或專業數據庫。
步驺乘時乘勢沖鋒隊大敗誕德鈍悶趸數杜隙方叔方殷犯律樊援飛鉛風驅電掃分命高居赓響宮眷古來軱戾過激論孤虛寒洩懷痾回還呼噜噜渾齊火山緊着救寒莫如重裘舉假居胥揩癢款涷壸政連夕立語鸾辔旅塵沒益辇洛鵬運鋪闆撲粉凄冽輕年穹籠绮歲绮碎起早睡晩全豹散小人嬗遞睡大覺私忿鲐背提衡拖紳戊己芝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