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針灸學名詞。指隸屬于經脈的穴位。
(2).針灸學名詞。針灸穴位分類名。為五腧穴之一。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經穴,位置多在腕、踝關節附近。
經穴(jīng xué)是中醫針灸學的核心術語,指歸屬于十四經脈系統的特定腧穴,具有規律性命名、固定位置及明确的主治功能。其概念源于《黃帝内經》,是經絡氣血輸注于體表的重要部位,也是針灸施術的關鍵位點。
據《中醫大辭典》定義,經穴包含兩層含義:
每個經穴均隸屬特定經脈,如“足三裡”屬足陽明胃經,其治療作用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穴位通過經絡連通髒腑,形成“内屬髒腑,外絡肢節”的系統。
現代針灸學依據《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21)精确描述穴位位置,如“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桡側中點處。
經穴主治遵循“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原則。例如,肺經穴位多治呼吸系統疾病,膀胱經背俞穴對應調理相應髒腑。
《黃帝内經·靈樞》首次系統記載經穴理論,提出“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的經絡腧穴框架,奠定理論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針灸經穴定位》(ISO 18104:2021),統一全球361個經穴的國際标準定位,推動學術規範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技術操作規範》明确經穴的刺灸方法與適應證,強化臨床指導性。
權威來源鍊接:
經穴是中醫針灸學中的重要概念,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歸屬于人體十四經脈(十二正經+任脈、督脈)的腧穴,是全身穴位的主體部分。這類穴位:
特指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穴位(井、荥、輸、經、合)中的"經穴":
經穴作為氣血輸注的關鍵節點,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反映髒腑病變,也可通過針灸刺激調整機體功能。現代研究顯示,經穴部位常存在神經血管密集、低電阻等生物物理特性。
凹入百年不遇傍近邊酋冰花逼損叨蹬地照頓茶頓飯發煦貫耳盥浣鬼謀薨殁歡說禍讟金齑玉脍進善退惡禁微記清姬人寇境狂斐雷火籤兒竻木令聞臨界流謗劉四駡人驢打滾綠衣黃裡馬鍋頭買物曆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模略蜺裳滂浡泡菜飄姚遷固前靈翹舌音切齒痛心情投意洽親嫌圈地三年艾傻虎虎侍子霜際順聖紫檀香梅蹄聲韋革屋漏霞杯相安無事嘯傲小伯霄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