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設小帳,安藏神主,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作“屋漏”。《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 毛 傳:“西北隅謂之屋漏。” 鄭玄 箋:“屋,小帳也;漏,隱也。”後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處。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四:“發人隱惡,雖虧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 明 李東陽 《土室》詩:“古人戒屋漏,所貴無愧色。”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俞生》:“汝為儒士,暗室屋漏,猶當謹慎,豈可放肆於大道之旁乎!”
(2).破屋漏水。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祖廣 行恒縮頭,詣 桓南郡 。始下車, 桓 曰:‘天甚晴朗, 祖參軍 如從屋漏中來。’”《南史·江子一傳》:“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牀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絶。”《清平山堂話本·董永遇仙傳》:“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撞打頭風。”
(3).指天窗。
(4).指屋漏痕。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四:“ 顔平原 書妙天下……真 山谷 所謂‘筆法錐沙屋漏,心期曉日秋霜’者邪!”參見“ 屋漏痕 ”。
"屋漏"一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其解釋需結合古代文獻與語言演變規律分析:
一、字面釋義 指房屋頂部漏水現象,《漢語大詞典》釋為"房屋破漏,雨水滲入"(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3版)。此義項可見于《莊子·讓王》"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屋漏",描述居住環境的簡陋狀态。
二、文化引申義
禮儀方位:古代宗廟制度中西北隅特殊位置,《爾雅·釋宮》記載"西北隅謂之屋漏",鄭玄注《詩經》時解釋該方位設神主且開天窗,是舉行祭禮的重要空間(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道德隱喻:源自《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孔穎達疏解為"屋漏者,室内處所之名,可以施小帳而安隱者,蓋屍未入棺時猶在室中深隱之處"。後演變為"暗室不欺"的道德準則,如朱熹《詩集傳》強調"屋漏,室西北隅也,言無人之處亦需持敬"(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詩集傳》)。
三、文學意象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幹處"雙關運用,既寫草堂漏雨窘況,又暗含對時局動蕩的憂思,該用法被《杜詩詳注》列為經典範例(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杜詩詳注》)。
“屋漏”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古代室内西北隅設有小帳,用于安放神主牌位,是隱蔽而莊重的方位。這一含義源自《詩經·大雅·抑》中“不愧于屋漏”的記載,鄭玄注“屋,小帳也;漏,隱也”。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床頭屋漏無幹處”的“屋漏”即指西北角,與“床頭”形成對舉,借代整個房屋無幹燥之處。
後引申為房屋破損漏雨,如南朝《世說新語》中“如從屋漏中來”描述雨天破屋漏水的窘境。這也是現代語文教學中常見的解釋,但部分學者認為在古詩詞中需結合本義理解。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如《中庸》“不愧屋漏”),可參考《漢典》或《遊宦紀聞》等權威來源。
傍白憊竭避居筆鉛碧塟長足朝晨誠使雠冤雌呿雄吟打道子淡宕鬄匠頂槅餓殍枕藉耳垢法力芳餌凡木涪湛彀弽扢揚厚土懷娠伽利略落體實驗将竽家塾刻本潔煉解衣包火寄賣救釋開放科鬥筯遼西走廊六騑鸬鷀號靡蓱納粹凝華霓霧啟關器懷青臯碁癖悛容鵲尾鑪曲赦商鑒侍禦師輸助貪聚通關藤巫山線段香會現金帳小綿羊稀不相幹謝賀西陵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