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貫耳的意思、貫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貫耳的解釋

(1).古代刑罰之一。以箭穿耳。《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子玉 復治兵於 蔿 ,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漢書·原涉傳》:“諸豪則曰:‘ 原巨先 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縛,箭貫耳,詣廷門謝辠,於君威亦足矣。’”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練兵事宜》:“其不用命者,縱不能盡如臨陣之刑,而軍令所謂鞭抶、貫耳等類,許将官督操亦時一行之以示威。” 清 韓菼 《江陰城守紀》下:“而號令嚴肅,凡偷安不法者必貫耳、鞭背示衆,雖豪右不少貸。”

(2).指穿耳戴環以妝飾。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神武羅》:“有神 武羅 ,細腰白齒,聲如鳴佩,以鍰貫耳。” 元 白珽 《湛淵靜語》卷一:“婦人不纏足,不貫耳。”

(3).借指有穿耳習俗的方外民族。 明 張居正 《聖壽節賀表》之一:“嘉木靈毳,紛呈動植之珍;貫耳雕題,畢集梯航之貢。”

(4).古代投壺術語。 明 江禔 《投壺儀節·投壺圖》:“貫耳,謂耳小於口,而能中之,是亦用心愈精,故賞之。”《孽海花》第二十回:“説話未了,忽然微風中吹來一陣笑語聲。一個説:‘我投了個雙驍,比你的貫耳高得多哩!’一個道:‘讓我再投個雙貫耳你看。’ 小燕 道:‘咦!誰在那裡投壺?’”

(5).入耳;充耳。《水浒傳》第六二回:“小可久聞員外大名,如雷貫耳。” 感惺 《遊俠傳·俠蹤》:“上至王公,下至臣虜,誰不貫耳如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貫耳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現代漢語釋義

  1. 字面含義

    • 動詞:指聲音穿透耳朵,形容聲響極大或突如其來。

      例:雷聲貫耳、呼嘯貫耳。

    • 引申義:形容名聲顯赫或言論影響力深遠(如“大名貫耳”)。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源流

    • 軍事術語:古代刑罰“貫耳”(将箭镞穿耳示衆),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 禮儀動作:雙手持器物過耳,表示恭敬(如“執圭貫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二、文化延伸與典型用例

三、現代使用場景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4.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4. 《左傳譯注》,中華書局,2011.
  5. 《李白詩全集注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注:因紙質詞典無線上鍊接,來源标注遵循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貫耳”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一、古代刑罰

指用箭或尖銳物刺穿耳朵的刑罰。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記載“貫三人耳”,《漢書·原涉傳》也提到“箭貫耳”作為懲戒手段。

二、裝飾習俗

指穿耳洞佩戴耳環的妝飾行為。晉代郭璞在《山海經圖贊》中描述神武羅“以鍰貫耳”,元代文獻亦提及“婦人不纏足,不貫耳”的習俗。

三、指代特定民族

借指有穿耳習俗的邊疆或方外民族。明代張居正的奏表中提到“貫耳雕題”來代指進貢的異族。

四、投壺術語

古代投壺遊戲中的一種高難度動作,指将箭投入壺耳。明代《投壺儀節》記載:“貫耳,謂耳小於口,而能中之,是亦用心愈精”。

五、成語用法

常見于“如雷貫耳”,形容名聲極大,如“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此用法在口語和文學中廣泛使用。


總結特點:該詞既有曆史刑罰、文化習俗的具象含義,也有成語中的抽象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山海經》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埃墨闇行阿容敗歲變意标明不奈何城鼓成濟騁說馳芳出適墔堆翠甒大宥電匣子掉皮豆腐腦兒斷絕隊帥餓莩鋒镝甘服關城榖皮巾黑古董鶴樓橫幾紅豔火長護築金穗進飨齑身粉骨絶服舉一廢百饋贈利涉流布駡唧唧密記名公巨人拿手好戲溺冠旁視痞積披然啟蕃屈揖收費四川死心踏地松裔苕亭土實晚食聞訊巫風小瞧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