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刑罰之一。以箭穿耳。《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子玉 復治兵於 蔿 ,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漢書·原涉傳》:“諸豪則曰:‘ 原巨先 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縛,箭貫耳,詣廷門謝辠,於君威亦足矣。’”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練兵事宜》:“其不用命者,縱不能盡如臨陣之刑,而軍令所謂鞭抶、貫耳等類,許将官督操亦時一行之以示威。” 清 韓菼 《江陰城守紀》下:“而號令嚴肅,凡偷安不法者必貫耳、鞭背示衆,雖豪右不少貸。”
(2).指穿耳戴環以妝飾。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神武羅》:“有神 武羅 ,細腰白齒,聲如鳴佩,以鍰貫耳。” 元 白珽 《湛淵靜語》卷一:“婦人不纏足,不貫耳。”
(3).借指有穿耳習俗的方外民族。 明 張居正 《聖壽節賀表》之一:“嘉木靈毳,紛呈動植之珍;貫耳雕題,畢集梯航之貢。”
(4).古代投壺術語。 明 江禔 《投壺儀節·投壺圖》:“貫耳,謂耳小於口,而能中之,是亦用心愈精,故賞之。”《孽海花》第二十回:“説話未了,忽然微風中吹來一陣笑語聲。一個説:‘我投了個雙驍,比你的貫耳高得多哩!’一個道:‘讓我再投個雙貫耳你看。’ 小燕 道:‘咦!誰在那裡投壺?’”
(5).入耳;充耳。《水浒傳》第六二回:“小可久聞員外大名,如雷貫耳。” 感惺 《遊俠傳·俠蹤》:“上至王公,下至臣虜,誰不貫耳如雷。”
“貫耳”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指用箭或尖銳物刺穿耳朵的刑罰。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記載“貫三人耳”,《漢書·原涉傳》也提到“箭貫耳”作為懲戒手段。
指穿耳洞佩戴耳環的妝飾行為。晉代郭璞在《山海經圖贊》中描述神武羅“以鍰貫耳”,元代文獻亦提及“婦人不纏足,不貫耳”的習俗。
借指有穿耳習俗的邊疆或方外民族。明代張居正的奏表中提到“貫耳雕題”來代指進貢的異族。
古代投壺遊戲中的一種高難度動作,指将箭投入壺耳。明代《投壺儀節》記載:“貫耳,謂耳小於口,而能中之,是亦用心愈精”。
常見于“如雷貫耳”,形容名聲極大,如“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此用法在口語和文學中廣泛使用。
總結特點:該詞既有曆史刑罰、文化習俗的具象含義,也有成語中的抽象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山海經》等文獻。
《貫耳》是一個漢語詞語,常常用來形容聲音刺耳、難以忍受的噪音。它可以用來形容非常刺激的聲音,讓人感到不適或者痛苦。
《貫耳》的拆分部首是貝,它是由“貝貛耳”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為8,其中“貝”的筆畫數為7,而“耳”的筆畫數為1。
《貫耳》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民間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孟婆的老婆婆,她隨身攜帶着一個貝殼,在人們死後,當死者喝下孟婆湯時,她會用這個貝殼來刺激死者的耳朵,以便讓他們完全忘記前世的事情。因此,這個貝殼的刺耳聲就被形容為“貫耳”。
在繁體中文中,《貫耳》被寫作《貫耳》。
在古時候,漢字“貫耳”可以分别寫作“串髀”、“串筆”或“串案”。這些寫法都用來形容刺耳的聲音。
1. 剛才那輛卡車的刹車聲簡直是貫耳的!
2. 這個音樂會的音響效果太差了,整個演出都被貫耳的雜音毀了。
1. 耳熟能詳:形容對某件事非常熟悉和了解。
2. 耳濡目染:形容長期接觸某種事物,産生影響,使人受其感染。
3. 耳目一新:形容景物、事物等給人以新奇、美好的感覺。
刺耳、尖銳、刺動
悅耳、動人、宜人
【别人正在浏覽】